學名
Rhinogobius maculafasciatus  
發音 
Rhinogobius maculafasciatus斑帶吻鰕虎
by: 黃世彬
命名者 Chen & Shao, 1996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斑帶吻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斑帶吻鰕虎魚 
最大體長 8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苦甘仔、狗甘仔 
世界分布 臺灣 [臺灣特有種]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臺灣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Cheng, H.L., S. Huang, etc. 2005 
典藏標本 ASIZP0057233Holotype ASIZP0057234Paratype ASIZP0057235Paratype ASIZP0057236Paratype ASIZP0058212 ASIZP0058213 ASIZP0058214 ASIZP0067659 ASIZP0067674 ASIZP0067677 ASIZP0067679 ASIZP0068631 ASIZP0068643 ASIZP0068644 ASIZP0068819 ASIZP0068827 ASIZP0068835 ASIZP0068984 ASIZP0068990 ASIZP0068992 ASIZP0069150 ASIZP0069154 ASIZP0069155 ASIZP0069156 ASIZP0069157 ASIZP0069158 ASIZP0069159 ASIZP0069160 ASIZP0069161 ASIZP0069162 ASIZP0069163 ASIZP0069164 ASIZP0069165 ASIZP0069166 ASIZP0069167 ASIZP0069168 ASIZP0069169 ...列出全部88筆...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100%
英文俗名 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第一背鰭VI,第二背鰭I, 8-10,臀鰭I, 8-9,胸鰭18-20,腹鰭I,5,縱列鱗30-32,橫列鱗10-11,背鰭前鱗列8-12。 體延長,圓鈍而後方側扁,頭部大,吻部短而尖,眼間距窄。口大,唇部肥厚。體披覆著櫛鱗,胸'腹部鱗片細小。 吻部及頰部有紅褐色的斑紋,眼前有兩條斜向吻端及上顎的紅色線紋。第二背鰭具有數道水平狀點紋,胸鰭基部具有兩個垂直排列的斑點。尾鰭有許多垂直橫紋,尾鰭基部有一個">"黑褐色斑紋。 一般體長4-6公分,最大可達8公分。

棲所生態

屬於典型的兩側洄游型魚類,主要分布在溪流中下游水域。但已知也能分布於水庫上方的溪流中。 

地理分布

分布於臺灣東北、西部、與南部水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無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