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icyopterus japonicus  
發音 
Sicyopterus japonicus日本瓢鰭鰕虎
by: 田吉宏
命名者 (Tanaka, 1909)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日本瓢鰭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日本瓢鰭鰕虎魚 
最大體長 1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日本禿頭鯊、日本瓢鰭鰕虎魚、和尚魚、烏老 
世界分布 日本至臺灣   台灣分布 北部、中部、南部、恆春半島、東部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日本高知縣 
同種異名 Sicydium japonicum, Sicyopterus japonicum   
參考文獻 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周及高,2011)  Tanaka, S. 1909 Mochizuki, K. etc. 198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641 ASIZP0059975 ASIZP0061736 ASIZP0062112 ASIZP0062666 ASIZP0064128 ASIZP0067681 ASIZP0068627 ASIZP0068628 ASIZP0068629 ASIZP0068630 ASIZP0068646 ASIZP0068840 ASIZP0068842 ASIZP0068985 ASIZP0069022 ASIZP0069023 ASIZP0069024 ASIZP0069025 ASIZP0069026 ASIZP0069027 ASIZP0069028 ASIZP0069029 ASIZP0069030 ASIZP0069031 ASIZP0069032 ASIZP0069033 ASIZP0069034 ASIZP0069035 ASIZP0069036 ASIZP0069037 ASIZP0069038 ASIZP0069039 ASIZP0069040 ASIZP0069041 ASIZP0069042 ASIZP0069043 ...列出全部136筆... 
典藏基因2011-08-10,張家豪,CO1,100% 2011-08-10,張家豪,CO1,100% 2011-08-10,張家豪,CO1,100%
英文俗名 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LC 2017淡水魚紅皮書:LC
形態特徵

背鰭VI-I , 10 ; 臀鰭 I , 10 ; 胸鰭 19~20 ; 縱列鱗 57~61 ; 橫列鱗 15~17 ; 背鰭前鱗 14~18。體被有櫛鱗,後部的鱗片略大於前部。除項部外,頭部均裸露無鱗。第一背鰭以第三、四棘最長,雄魚鰭棘以明顯長於雌魚。腹鰭特化成一強而有力的吸盤。 體色呈褐色或綠褐色。體被有10條深褐色寬的橫紋,其前五條橫紋向後下斜,後五條橫紋反向前下斜至腹側。眼下至上頷的末端處有一垂直的深色橫線。成魚體側的橫斑隨體色變深而略不明顯。背鰭呈淡棕色或深棕色具有許多黑褐色的小斑點。尾鰭呈棕色,散布有深色斑點。鰭及腹鰭呈灰棕色;雌魚的腹鰭外緣具有一黑色的縱紋。胸鰭呈棕色,幼魚各鰭透明,通常於第一背鰭的後部有一紅黑色的斑塊。(2019/04/23)

棲所生態

屬於典型的兩域洄游型淡水魚類。棲息於清澈溪流中下游的卵、礫石底質河段。 以水中附著藻類、水生昆蟲與有機碎屑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臺灣本島的各處溪流水域,西部數量較少,但在東部、北部與恆春半島的溪流中極為普遍。 

漁業利用

成魚及仔稚魚因為量多也常被捕來食用,再加上棲地破壞等因素導致現在資源量減少,需要保育和管理。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