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張廖年鴻、詹見平、詹毓邦 |
||||||||
命名者 | Watson & Chen, 1998 | 棲息深度 | - 公尺 | |||||||
中文名 | 黑鰭枝牙鰕虎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鰕虎科 ![]() |
經濟性 | 否 | |||||||
科號科名 | F460 Gobiidae | 食用魚類 | 否 | 中國大陸名 | 黑鰭枝牙鰕虎魚 | |||||
最大體長 | 4.2 cm | 觀賞魚類 | 是 | 其他中文名 | 甘仔魚、狗甘仔 | |||||
世界分布 | 台灣分布 | 北部、東部、蘭嶼綠島
![]() ![]() |
||||||||
棲息環境 | 純淡水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
參考文獻 | 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周及高,2011)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文俗名 | Goby | |||||||||
瀕危狀態 | ![]() ![]() |
|||||||||
形態特徵 | 背鰭VI-I , 10~11 ; 臀鰭 I , 10 ; 胸鰭 14 ; 縱列鱗 32~34 ; 橫列鱗 9~10 ; 背鰭前鱗 5~13。 體頗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背、腹緣線較平直。頭略小,前方較扁平。吻短而扁平,前端圓鈍而前凸。眼大,上側位。口較小,下位。口裂約成水平狀;上頷稍包被下頷。鰓裂較狹,僅達胸鰭基部下方。 體側被有較大的櫛鱗,除背前區外,頭部皆裸出無鱗,雄魚的第一背鰭第3、4鰭棘特別延長,平臥至少可超過第二背鰭第2軟條的基部後方。雌魚的第一背鰭各棘約等長。胸鰭寬大。 雄魚的體色變異較大,主要呈棕色,帶有金黃色或橘色的光澤;頭部呈藍青色的光澤,眼下具一垂直的黑紋,體側各鰭後方具黑褐色班。第一背鰭呈藍黑色或暗紅黑色。第二背鰭及臀鰭呈暗紅色,並有深褐色的點紋。雌魚成淡米黃色而透明,體側具有2條明顯的黑褐色縱線。尾鰭基部具一黑斑。第二背鰭具褐色的斑點。(2019/04/23) |
|||||||||
棲所生態 | 生活在水質較清澈的溪流河川中。喜歡在稍緩流的潭區邊緣或潭頭等水域中活動。雄魚受到驚嚇時,體色會產生變化。屬於底棲的小型魚類。常攀附在岩石面上啄食附著性的藻類,或是攝食小型的無脊椎懂物。 |
|||||||||
地理分布 | 主要分布於台灣東部以及南部各河川的中下游區的淡水域中。 |
|||||||||
漁業利用 | 小型魚種,無重要漁業經濟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