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Tridentiger nudicervicus  
發音 
Tridentiger nudicervicus裸頸縞鰕虎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omiyama, 1934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裸頸縞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裸項縞鰕虎魚 
最大體長 6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甘仔魚、狗甘仔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 
棲息環境   模式種產地
日本九州 
同種異名 Tridentiger obscurus nudicervicus   
參考文獻 Chen et al. (1996);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周及高,2011)  Tomiyama, I. 1934 陳正平, 邵廣昭, 詹榮桂, 郭人維, 陳靜怡 2010 
典藏標本 ASIZP0057447 ASIZP0079276 ASIZP0080818 ASIZP0080819 ASIZP0807553 ASIZP0807554 ASIZP0917553 ASIZP0917554  
典藏基因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英文俗名 Goby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LC    
形態特徵

背鰭VI-I , 10 ; 臀鰭 I , 9 ; 胸鰭 20 ; 縱列鱗 36~38 ; 橫列鱗 13~14 ; 背鰭前鱗 0~3。 體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頭中大,前部略平扁。短吻而圓鈍。眼中大,上側位,眼間隔寬大。口裂頗大,斜裂,上頷骨向後延伸超過眼中線的下方。鰓裂較狹,向下延伸僅至胸鰭基部下方。頰部具有3列水平向的感覺乳突。成熟雄魚的頰部極為膨大。 體側被有中大型的櫛鱗,頭部裸出無鱗,背前區無鱗或僅有少數鱗片。第一背鰭無延長呈絲狀的鰭條。體色呈黃棕色,腹側淺黃色。體側有一條水平而稍向後方斜下的黑褐色縱帶。頰部具有2條水平向的黑褐色縱帶。尾鰭基部具有2個黑褐色的斑點,上方的斑點較大而明顯。背鰭及尾鰭具有褐色的點紋。胸鰭基部上方有一大型的黑斑。(2019/04/24)

棲所生態

生活在河川河口區的半淡鹹水域,或是內灣、沿海的沙泥底質的水域裡。肉食性底棲魚類,大多以小魚及小型無脊椎動為食物來源。 

地理分布

分布於台灣西南部河川的河口區,惟族群量並不多,所以不常見。 

漁業利用

小型魚種,無重要漁業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