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Trypauchen vagina  
發音 
Trypauchen vagina孔鰕虎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och & Schneider, 1801)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孔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孔鰕虎魚 
最大體長 22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甘仔魚、狗甘仔 
世界分布   台灣分布 西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度 
同種異名 Gobioides ruber, Gobius vagina, Trypauchen wakae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79037 ASIZP0079270 ASIZP0079305 ASIZP0079386 ASIZP0080266 BMNH1884.5.15.12-13 FRIP01172 MTP0021 MTP0200 NMMBP00023 NMMBP01223 NMMBP03559 NMMSTP00838 NMNSF00381 NMNSF00942 NTMP0860 NTOU-AE6086 NTOU-AE6087 NTUM01725 NTUM01774 NTUM01892 NTUM06540 NTUM06541 NTUM06895  
典藏基因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英文俗名 Burrowing 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背鰭VI-I, 48~51 ; 臀鰭 I , 45~47; 胸鰭 21~23 ; 縱列鱗 71~75 ; 橫列鱗 21~23 ; 背鰭前鱗 0。 體型修長,頗為側扁;背、腹緣線幾乎平直,近尾部則漸窄小。背部具有一明顯的稜脊。頭側扁,短小而高。頰部圓凸。吻圓鈍。眼頗小,上側位,眼間隔窄而突出。口略小而斜裂。鰓蓋上方有一凹陷的圓孔。鰓裂略大。 體被有小圓鱗,頭部以及背前區皆裸露無鱗。背鰭相連,後部與尾鰭相連。臀鰭與背鰭同形,亦連至尾鰭。胸鰭、腹鰭略小,腹鰭呈吸盤狀,後緣無缺刻。尾鰭尖而長。 體色呈均一的暗紅色或紫紅色。各鰭暗紅色而透明。(2019/04/24)

棲所生態

生活於沿岸海域或河口及紅樹林區的半淡鹹水區中,也會出現在近海沿岸,喜好築洞而居。屬於雜食性的小型底層魚類。 

地理分布

分佈於台灣西南部河川的河口區或紅樹林中 

漁業利用

小型魚種,無重要漁業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