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
||||||||
命名者 | (Tomiyama, 1956) | 棲息深度 | 2 - 84公尺 | |||||||
中文名 | 點帶范氏鰕虎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鰕虎科 ![]() |
經濟性 | 否 | |||||||
科號科名 | F460 Gobiidae | 食用魚類 | 否 | 中國大陸名 | 大鱗凡塘鱧 | |||||
最大體長 | 20 cm | 觀賞魚類 | 是 | 其他中文名 | 點帶范氏塘鱧、范氏鰕虎、狗甘仔 |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蘭嶼、東沙、南沙
![]() |
|||||||
棲息環境 | 砂泥底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Eleotriodes puellaris, Eleotrioides puellaris, Valencienea puellaris, Valencienna puellaris ![]() |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英文俗名 | Orange-dashed goby; Maiden goby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細長而側扁,後頭部具肉質狀突;眼大而位於頭前部背緣;吻長而吻端鈍;口裂大而開於吻端下緣,呈斜位,上頷較下頷稍長,兩頷均具尖齒;左右鰓膜下端均與喉部癒合;兩腹鰭接近但不連合;背鰭具二基而分離;第一背鰭棘稍長呈絲狀;頭部與胸部基底均無麟而體側被櫛鱗,側線缺如;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灰色,體側具橙黃色縱帶以及大小不一橙黃色斑。(2019/06/20) |
|||||||||
棲所生態 | 大多生活於2-30公尺海域,棲息於礁石外圍的沙地或軟泥沙地,居住於沙地洞穴中,常趴附在洞口附近,生性機靈,受驚嚇則立即躲入洞穴中。肉食性,以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
|||||||||
地理分布 | 印度-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台灣南部、東北部、澎湖及蘭嶼等海域。 |
|||||||||
漁業利用 | 小型魚種,未具重要漁業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