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moya caninus
Amoya caninus犬牙韁鰕虎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37) 棲息深度 1 - 10公尺
中文名 犬牙韁鰕虎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犬牙韁鰕虎魚 
最大體長 13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甘仔魚、狗甘仔、虎齒細棘鰕虎、虎齒楊氏鰕虎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西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東印度群島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1.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2. 伍漢霖、鐘俊生等編著。2008。中國動物誌-硬骨魚綱-鱸形目(五)-鰕虎魚亞目。科學出版社,北京。951 pp.   Cuvier, G. etc. 1837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75245 ASIZP0075246 ASIZP0806719 ASIZP0806720 ASIZP0916719 ASIZP0916720  
英文俗名 Dog-toothed goby; Tropical sand 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第1背鰭:Ⅵ;第2背鰭:Ⅰ/ 11~12。臀鰭:Ⅰ/ 9~10;胸鰭:18~20。縱列鱗 29~31。體延長,前部成亞圓筒形,後部較側扁,尾柄略長。頭中大,側扁。吻略短而圓鈍。眼間隔較窄小。口裂大,斜裂,口裂可達眼中部的下方。唇肥厚。鰓裂略小,延伸未達前鰓後緣。體被中大型的櫛鱗,頭背側及胸部、腹部被鱗。第一背鰭以第3棘較長。臀鰭的起點位於第二背鰭第2軟條的下方。尾鰭呈長圓形。體呈黃綠色,頭側和體側具亮綠色和紅色小點。體側正中有5個較大的紫黑色斑塊,排成一縱行。背側有4~5不規則的紫黑色橫斑與體側斑塊相間排列。眼後方到第一背鰭起點間具2條灰黑色橫帶。第一背鰭上部黃色,下部淺紅色,有2行由紫色斑點組成的縱帶紋,最後面的鰭處具1較大紫斑;第二背鰭邊緣紅色,中部黃色,下部淺棕色,具3縱行紫色斑點;臀鰭淺藍色,邊緣灰黃色,中部具1條黃色縱紋,近基部處有2~3縱行紅色小點;胸鰭基部有兩個紫色小斑,肩胛部有1個藍綠色圓斑;腹鰭藍灰色;尾鰭黃棕色,近邊緣處紅色,中部具1條黃色寬橫帶,其餘部份具4~5橫行藍色和紫色相間排列的小斑點。虎齒細棘鰕虎(Acentrogobius caninus)及虎齒鰕虎(Yongeichthys caninus)為其同種異名。(林上智、林沛立編寫 2012/10)

棲所生態

暖水性沿岸小型魚類,生活於河口汽水水域、沙岸、紅樹林及沿海沙泥地的環境。耐鹽性較廣,但不能在純淡水中生存。食肉性,以底棲動物、小型魚類、小型無脊椎動物、有機碎屑等為食。為體內含有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TTX)的鰕虎魚類之一,以內臟最高,其次為生殖腺、頭部、皮膚及肌肉。為安全起見,應避免食用此魚。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海域,由馬達加斯加至日本。臺灣分布於西部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