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lectorhinchus schotaf  
發音 
Plectorhinchus schotaf邵氏胡椒鯛
by: 邵廣昭
命名者 (Forsskål, 1775) 棲息深度 1 - 80公尺
中文名 邵氏胡椒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石鱸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74 Haemul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肖氏胡椒鯛 
最大體長 8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打鐵婆、灰石鱸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淡水、
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紅海 
同種異名 Diagramma durbanense, Diagramma griseum, Diagramma unicolor, Gaterin griseum, Gaterin schotaf, Gaterin sordidum, Plectorhinchus griseus, Plectorhinchus unicolor, Plectorhincus schotof, Plectorhynchus schhotaf, Plectorhynchus schotaf, Sciaena schotaf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 of Japan(Nakabo, 2002);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5(FAO, 2001)  Forsskål, P. 177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3383 ASIZP0074828 FRIP21869 FRIP22282  
英文俗名 Somber sweetlips; Minstrel; Gray sweetlips; Minstrel sweetlips; Minstrel sweetlip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背緣隆起呈弧形,腹緣圓。頭中大,背面隆起。吻短鈍而唇厚,隨著成長而腫大。口小,端位,上頜突出於下頜;頜齒呈多行不規則細小尖錐齒。頤部具6孔,但無縱溝亦無鬚。鰓耙細短,第一鰓弓鰓耙數9-13+1+15-17。體被細小弱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54-58。背鰭單一,中間缺刻明顯,無前向棘,硬棘數XII-XIII(少數為XIII),軟條數18-21;臀鰭基底短,鰭條數III+7-8;尾鰭略弧形或幾近截平。體呈灰色、銀白或灰褐色,腹面淡色;鰓蓋後緣灰色;口角紅色。幼魚通常具有窄而不顯之藍線。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礁區、沙地及河口域等,甚至可進入淡水域,幼魚常出現於潮池。通常單獨活動,以小魚、小蝦等為主食。幼魚具有擬態落葉以欺敵之習性。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密克羅尼西亞,北達日本南部,南迄澳洲北部。臺灣南部及澎湖海域等均見。 

漁業利用

相當美味可口的食用魚,煎食或清蒸皆食,為高經濟價值魚類。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