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Girella punctata  
發音 
Girella punctata瓜子鱲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ray, 1835 棲息深度 1 - 30公尺
中文名 瓜子鱲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91 Kyphos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斑魢 
最大體長 5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黑毛、菜毛、粗鱗黑毛、悶仔、粗鱗仔、烏毛(澎湖)、烏目仔(澎湖)、烏嘴仔(澎湖) 
世界分布 日本至東中國海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中國 
同種異名 Crenidens melanichthys, Girella melanichthy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  Gray, J. E. 1830-35 Kobayashi, Kiyu etc. 1961 Lee, S.C. etc. 1981 朱元鼎 編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323 ASIZP0055627 ASIZP0055696 ASIZP0058814 ASIZP0060517 ASIZP0060651 ASIZP0073649 ASIZP0073650 ASIZP0073651 ASIZP0079023 ASIZP0806258 ASIZP0806259 ASIZP0806260 ASIZP0916258 ASIZP0916259 ASIZP0916260 FRIP01295 MTP0013 MTP0189 NMMBP04312 NMMBP04366 NMMBP06302 NMMBP06337 NMMBP06432 NMMBP06433 NMMBP06663 NMMSTP00330 NTMP1013 NTUM00918 NTUM00919 NTUM02096 NTUM02422 NTUM02426 NTUM06485 NTUM07026 NTUM07706 USNM00191195 ...列出全部38筆...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英文俗名 Small scale black 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長橢圓形,側扁,頭背平直。頭短,吻鈍,唇較薄。眼中大或小。口小,口裂近水平。上頜骨大部為眶前骨所覆蓋。頜齒前端呈門齒狀,能活動,齒端呈3尖頭;兩側齒細小,2列,呈圓錐狀;鋤骨、腭骨和舌上皆無齒。體被中大櫛鱗,不易脫落;吻部無鱗,主鰓蓋上方僅1/2覆蓋細鱗,背鰭、臀鰭具鱗鞘;背鰭單一;側線完全,與背緣平行。 背鰭具有14-15根硬棘,12-15根軟條;臀鰭具有3根硬棘,11-13根軟條;胸鰭具有21根軟條;側線鱗列數50-56;鰓耙數40-49。體側鱗片基部具小黑斑;尾鰭末端凹入,上下葉略尖體一致為灰褐色至暗褐色;主鰓蓋後緣不具黑邊;胸鰭基部有暗褐色斑,除此外全身無任何斑紋。 最大體長可達50公分,據報導體長39公分可達性成熟。(2020-6-17 黃世彬 編寫)

棲所生態

棲息於岩礁區亞潮帶海域,棲息深度範圍在1-30公尺間。成魚喜愛在大片岩礁的激浪區活動。幼魚時期會隨著漂流的海藻移動。日行性,屬於雜食魚種,冬季以藻類為主食,夏季則捕食各種小型生物,產卵季在2-6月間。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海域,包括日本群島、臺灣與南中國海。在臺灣分布於南部、東北部、蘭嶼、綠島及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在臺灣普遍分布於各地礁岩海域,族群數量普通。一般由手釣、定置網及近海底刺網捕獲。是極具漁業經濟價值的魚種,也是相當受歡迎的磯釣目標魚種。全年皆有產,但冬季是盛產期。極美味之食用魚,清蒸食用最佳,亦可薰烤。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