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Macropharyngodon negrosensis  
發音 
Macropharyngodon negrosensis黑大咽齒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Herre, 1932 棲息深度 8 - 32公尺
中文名 黑大咽齒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隆頭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2 Lab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胸斑大咽齒魚 
最大體長 12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石斑龍、娘仔魚、黑大咽鸚鯛、黑曲齒鸚鯛、黑鸚鯛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菲律賓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and T. Yoshino, 1984. The fishes of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 Vol. 1.. Tokai University Press, Tokyo, Japan. 437 p. (text)  Herre, A. W. C. T. 1932 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etc.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7792 ASIZP0059054 ASIZP0071645 ASIZP0804961 ASIZP0914961 BPBMI23125 NMMSTP00708 NTUM04005  
典藏基因2011-01-15,張家豪,CO1,%
英文俗名 Negros wrasse; Yellowspotted wrasse; Black wrasse; Black leopard wrass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形,側扁。頭高;吻尖。上下頜前方各二對犬齒,上頜外側一對向後方彎曲,上頜後方有一犬齒。前鰓蓋骨後緣平滑,僅後下方游離;鰓膜與峽部相連。鱗片中型,吻部、頰部與鰓蓋裸露。D. IX, 11;A. III, 11;P. 12;L.l.27;胸鰭圓形;腹鰭尖形,第一棘或延長;尾鰭圓形。體黑褐色,成雄魚每一鱗片具藍白色橫線,頭具不規則藍白帶,幼魚及雌魚身體及頭部具許多細白點;胸鰭透明,基部黑色;背鰭與臀鰭黑褐色,具白色斜蟲紋;尾鰭透明,鰭條具成列的黑點,雄魚上下緣具寬黑帶。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水表層到深約32公尺的砂礫、岩礁岸都有它的芳蹤,尤其是亞潮帶的珊瑚礁平台、潟湖外圍及向海陡礁區等。以小蝦、軟體動物、海星,以及多毛類之蠕蟲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安達曼海到薩摩亞,北至日本、臺灣,南至大堡礁海域等。臺灣除西部外,各地岩礁海域皆有分布。 

漁業利用

小型之隆頭魚,體色鮮豔,是較適合水族觀賞的魚類。可食用,但個體小,較無食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