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Novaculoides macrolepidotus
Novaculoides macrolepidotus大鱗似美鰭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och, 1791) 棲息深度 0 - 4公尺
中文名 大鱗似美鰭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隆頭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2 Lab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大鱗似美鰭魚 
最大體長 1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角龍、娘仔魚、大鱗鸚鯛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北部、小琉球、蘭嶼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
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印度洋 
同種異名 Julis taenianotus, Julis trimaculata, Labrus arago, Labrus macrolepidotus, Novacula julioides, Novaculichthys macrolepido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Myers, R.F., 1991. Micronesian reef fishes.. Second Ed. Coral Graphics, Barrigada, Guam. 298 p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Myers, R. F. 1999 Randall, J. E. etc. 2004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 Seagrass wrasse; Seagrass razorfish; Green-banner wrass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型,側扁;頭背緣輪廓成45度角;頭部無鱗,但頰部具一至三列斜行小鱗片,從眼後延伸至眼下方;上下頜前端各具二對犬齒,後端無任何犬齒。D. IX, 12-14;A. III,12-14;P. 12;L.l. 19-20+4-6;G.R. 5-7+10-13;背鰭起點在前鰓蓋骨後緣的上方,背鰭最長軟條長於最短硬棘的二倍;尾鰭圓形。體綠色至黃褐色,體側中央線上具黑斑(通常僅在後半部),眼後具棕色放射狀條紋,上唇具一棕紋至眼前,背鰭第一棘膜具一黑點。以前所記載之大鱗新隆魚Novaculichthys macrolepidotus為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藻床,以及潟湖或水道中的沙質的藻類平臺。生性害羞,常躲身於藻叢或偽裝物間。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紅海、東非到新幾內亞,北至日本琉球與臺灣海域,南至羅得豪島及拉帕等。臺灣南部、小琉球等海域有分布。 

漁業利用

小型之隆頭魚,體色鮮豔,是較適合水族觀賞的魚類,非食用經濟魚種。臺灣分布較稀少。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