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seudolabrus sieboldi  
發音 
Pseudolabrus sieboldi西氏擬隆頭魚
by: 鄭義郎
命名者 Mabuchi & Nakabo, 1997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西氏擬隆頭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隆頭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2 Lab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西氏擬隆頭魚 
最大體長 14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紅礫仔、竹葉鸚鯛、赤貓、粗鱗沙、日本擬隆頭魚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愛媛縣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Mabuchi, K. and T. Nakabo, 1997. Revision of the genus Pseudolabrus (Labridae) from the East Asian waters. Ichthyol. Res. 44(4):321-33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6397 ASIZP0057426 ASIZP0057794 ASIZP0057795 ASIZP0058930 ASIZP0059427 ASIZP0059812 ASIZP0063690 ASIZP0063691 ASIZP0063693 ASIZP0063695 ASIZP0063696 ASIZP0063698 ASIZP0063805 ASIZP0063806 ASIZP0064652 ASIZP0064653 ASIZP0067609 ASIZP0067623 ASIZP0804930 ASIZP0804944 ASIZP0914930 ASIZP0914944 BPBMI18658 BPBMI18681 BPBMI23065 FRIP01331 NMMBP04106 NMMBP04579 NMMBP04580 NMMSTP00307 NTMP1104 NTUM02448 NTUM03974 NTUM03979 NTUM03980 NTUM03981 ...列出全部55筆... 
典藏基因2011-01-15,張家豪,CO1,% 2011-01-15,張家豪,CO1,%
英文俗名 Bambooleaf wrass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背緣與腹緣隆起;吻尖突;唇中等肥厚,下唇中裂,形成小形肉垂;眼間隔寬;上下頜約等長;上下頜各具一列錐狀齒,前端具 1對犬齒;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耙短尖;體被中大圓鱗,頰鱗 4列;鰓蓋骨無鱗。D. IX, 11;A. III, 10;L.l. 23-26;尾鰭後緣截形。體色橙色至紅褐色,眼上下緣各具一條相對的平行線,下行線水平延伸至胸鰭基部上方(雄魚),或鰓蓋中部(雌魚);背鰭硬棘部IV-VI棘間有黑點;體側側線上方具二條白色點狀列。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岩礁區域。生態習性不詳。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日本本州以南至臺灣之間的海域。臺灣北部、東北部最多,東部及離島的澎湖亦有分布。 

漁業利用

中小型之隆頭魚,體色鮮豔,是適合水族觀賞的魚類,非食用經濟魚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