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uezichthys gracilis  
發音 
Suezichthys gracilis細長蘇彝士隆頭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Steindachner & Döderlein, 1887) 棲息深度 5 - 30公尺
中文名 細長蘇彝士隆頭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隆頭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2 Lab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細長蘇彝士隆頭魚 
最大體長 16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紅柳冷仔、細鱗擬鸚鯛 
世界分布 日本至澳洲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東京 
同種異名 Guntheria devisi, Labrichthys gracilis, Pseudolabrus gracilis, Suezichthys soelae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Russell, B.C., 1985. Revision of the Indo-Pacific labrid fish genus Suezichthys, with descriptions of four new species.. Indo-Pacific Fishes (2):21 p  Dr. Franz Steindachner, etc. 1887 Russell, B.C.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9227 BPBMI18662 BPBMI23067 BPBMI23126 NMMBP05157 NMMSTP00048 NTMP0397 NTMP0849 NTUM04473 NTUM07547  
英文俗名 Slender wrasse; Wrass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背緣與腹緣較平直。頭較小;吻尖突;唇中等肥厚,下唇中裂,形成小形肉垂。上下頜約等長;上下頜各具一列錐狀齒,上頜前端具 1對犬齒,下頜具 2對犬齒。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耙短尖。體被中大圓鱗,頰鱗 3列;鰓蓋骨無鱗。D. IX, 11;A. III, 10;L.l. 25-26;腹鰭胸位;尾鰭後緣圓形。體背紅褐色,腹粉紅色;幼魚由吻端經眼至尾鰭基部有一暗褐色縱帶;成魚背鰭黑色,鰭基及鰭緣白色;臀鰭黃色,鰭緣黑色;成魚尾鰭具一黃色的矢狀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岩礫或珊瑚礁外圉的砂地水域,以甲殼類及多毛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木、臺灣至澳洲海域等。臺灣北部、東北部、西南部及澎湖海域有分布。 

漁業利用

中小型之隆頭魚,體色鮮豔,是適合水族觀賞的魚類,可食用,但個體小,較無食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