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arupeneus indicus  
發音 
Parupeneus indicus印度海緋鯉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Shaw, 1803) 棲息深度 0 - 20公尺
中文名 印度海緋鯉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鬚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82 Mull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印度副緋鯉 
最大體長 45.0 cm TL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秋姑、鬚哥、番秋哥(澎湖)、黑點秋哥(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印度 
同種異名 Mullus indicus, Mullus russelii, Parupenaeus indicus, Parupeneus malabaricus, Pseudupeneus indicus, Upeneus griseofrenatus, Upeneus indicus, Upeneus malabaricus, Upeneus waigiens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5(FAO, 200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7103 ASIZP0057587 ASIZP0064821 ASIZP0064831 ASIZP0064887 ASIZP0064889 ASIZP0065847 ASIZP0800209 ASIZP0800210 ASIZP0800220 ASIZP0800249 ASIZP0801076 ASIZP0802013 ASIZP0802601 ASIZP0910209 ASIZP0910210 ASIZP0910220 ASIZP0910249 ASIZP0911076 ASIZP0912013 FRIP00817 FRIP00818 FRIP20338 FRIP20348 FRIP22089 NMMBP02719 NMMBP05315 NMMBP08506 NMMSTP00745 NMNSF00812 NTMP1315 NTOUP200712-054 NTUM03198 NTUM03199 NTUM03200 NTUM03201 NTUM03202 ...列出全部55筆... 
典藏基因2008-08-05,鄭惇遠,CO1,100% 2012-01-02,柯慧玲,CO1,100% 2012-01-08,Chia-Hao Chang,CO1,100% 2011-07-15,柯慧玲,CO1,100% 2011-07-30,柯慧玲,CO1,100% 2016-01-27,Chia-Hao Chang,CO1,100%
英文俗名 Yellowspot goatfish; Indian goat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稍側扁,呈長紡錘形。頭稍大;口小;吻長而鈍尖;上頜僅達吻部的中央,後緣為斜向彎曲;上下頜均具單列齒,齒中大,較鈍,排列較疏;鋤骨與腭骨無齒。具頦鬚一對,末端達眼眶後方。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鰓蓋骨具二短棘;鰓膜與峽部分離;鰓耙數5-7 + 18-21。體被弱櫛鱗,易脫落,腹鰭基部具一腋鱗,眼前無鱗;側線鱗數28-30,上側線管呈樹枝狀。背鰭兩個,彼此分離;胸鰭軟條數15-17(通常為16);尾鰭叉尾形。體黃褐色至灰綠色;尾柄每側具一大圓形黑斑;背鰭棘部與軟條間之側線上有一金黃斑;背鰭棘部褐色,軟條部與臀鰭透明具3-4條褐色水平紋;頦鬚黃褐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岩礁或珊瑚礁間外圍的砂泥地,或溫暖的海草床。生性疑怯,較偏愛水域混濁的海域,常常成群或獨游於充滿底棲無脊椎生物的沙泥地上,以敏銳的觸鬚翻動著泥底,探測被受驚嚇的底棲小動物所撩起的水波,以準確的得知食物所在地,因此有些粗皮鯛及隆頭魚總是跟在它的身旁,以撿便宜的方式來發現食物。夜晚時體色變暗淡而躺在砂地上睡覺。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部,東至薩摩亞,北至琉球,南至新加勒多尼亞及東加等。臺灣各地海域均有分布。 

漁業利用

常見之食用魚,臺灣各地礁區可見,而以南部釣場較多。全年都有,夏季產量多,屬於中大型的食用魚種,不新鮮時,肉質變硬,適合紅燒。特殊之覓食行為,故常被水族館做展示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