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
||||||||
命名者 | (Bleeker, 1854) | 棲息深度 | 1 - 80公尺 | |||||||
中文名 | 大型海緋鯉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鬚鯛科 ![]() |
經濟性 | 是 | |||||||
科號科名 | F382 Mull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中國大陸名 | 點紋副緋鯉 | |||||
最大體長 | 50 cm TL | 觀賞魚類 | 是 | 其他中文名 | 秋姑、鬚哥、紅秋哥(澎湖)、黑點秋哥(澎湖) | |||||
世界分布 | 西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東部、南部、澎湖、東沙
![]() ![]() |
|||||||
棲息環境 |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Papupeneus spilurus, Parupeneus fraterculus, Parupeneus signatus, Pseudupeneus jeffi, Upeneus signatus, Upeneus spilurus ![]() |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5(FAO, 2001)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典藏基因 | ![]() | |||||||||
英文俗名 | Blackspot goatfish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延長而稍側扁,呈長紡錘形。頭稍大;口小;吻長而鈍尖;上頜僅達吻部的中央;上下頜均具單列齒,齒中大,較鈍,排列較疏;鋤骨與腭骨無齒。具頦鬚一對,末端達眼眶後緣後方。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鰓蓋骨具二短棘;鰓膜與峽部分離;鰓耙數6-7 + 21-24。體被弱櫛鱗,易脫落,腹鰭基部具一腋鱗,眼前無鱗;側線鱗數27-28,上側線管呈樹枝狀。背鰭兩個,彼此分離;第二背鰭最後軟條延長;胸鰭軟條數15-16(通常為16);尾鰭叉尾形。體呈橘紅色至紅褐色,腹面淡紅色或偏白色;體側鱗片緣偏暗;自吻端至體側中央具3條黑褐色縱帶,分別由兩條淡紅至白色的縱帶分隔,最上面一條黑褐色縱帶較其餘2條清晰,第2條經過眼睛且沿側線而行;尾柄側線上方具一大黑斑,兩側黑斑通常不相連;各鰭為橘紅或淡;頦鬚白色。 |
|||||||||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外緣的砂地,或者是碎礁地上,利用鬍鬚來探索在砂泥底質上活動的底棲生物,如甲殼類、軟體動物、魚類及蠕虫等。日行性的魚類,白天在礁砂混合區獨自遨遊或成小群聚集;晚上就找個安全的地方,靜靜的養精蓄銳。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印尼、菲律賓、中國南海、臺灣、日本、澳洲及紐西蘭等。臺灣分布於南部、澎湖、東部海域有產。 |
|||||||||
漁業利用 | 臺灣各離島礁岸可見到它們,釣場則以臺灣東岸為主,全年都有生產。其肉有一種臭蝦味,有人視為珍饈,有人卻避而遠之。當肉質不新鮮時,會轉硬,此時只有紅燒才易入口。特殊之覓食行為,故常被水族館做展示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