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Opistognathus hopkinsi  
發音 
Opistognathus hopkinsi霍氏後頜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Jordan & Snyder, 1902) 棲息深度 20 - 100公尺
中文名 霍氏後頜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後頜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46 Opistognat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霍氏後頜鰧 
最大體長 10.7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後頜鱚、狗旗仔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北部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三崎神奈川縣相模海 
同種異名 Gnathypops hopkinsi   
參考文獻 Fish of Japan(Nakabo, 2002);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and T. Yoshino, 1984. The fishes of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 Vol. 1. Tokai University Press, Tokyo, Japan. 437 p. (text).   Jordan, D. S. etc. 1902 Ochiai, A. etc. 196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1792  
英文俗名 Hopkins's jaw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頭大。吻鈍。眼大。口大;上頜後緣圓且闊, 超越眼後緣後方,但不及鰓蓋後緣;頜齒犬齒狀; 鋤骨具小齒。鰓耙數14-17+26-30。軀體除背鰭前方區域外全被圓鱗,頭部無鱗;側線不完全,僅延伸達第XI背鰭棘或第1軟條之下方,接近背鰭基部處。背鰭單一,硬棘部基底較軟條部基底長,鰭條為XI + 13;臀鰭鰭條為II + 11-12;背鰭及臀鰭硬棘皆弱,末端左右不分枝;胸鰭圓形;腹鰭略延長呈尖形;尾鰭後緣圓形。體側及頭部紫色或略暗,腹部淡色;頭部具一寬而不規則之黃垂直帶,體側中央另有一縱帶。各鰭黃色;背鰭具一寬暗緣;腹鰭無黑緣;尾鰭上下緣具黑色斑帶。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近海或內灣石礫底水域,雄性魚有築巢及口孵魚卵的習性。以底棲甲殼類及小魚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臺灣及日本。臺灣產於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罕見魚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