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
||||||||
命名者 |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 棲息深度 | 20 - 100公尺 | |||||||
中文名 | 斑石鯛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石鯛科 ![]() |
經濟性 | 是 | |||||||
科號科名 | F401 Oplegnath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中國大陸名 | 斑石鯛 | |||||
最大體長 | 86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斑鯛、黑嘴、硬殼仔、石鯛(臺東)、番羊矮仔(澎湖)、花金鼓(香港) | |||||
世界分布 | 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 ![]() |
|||||||
棲息環境 | 礁區、近海沿岸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Opleganthus punctatus, Scaradon punctatus ![]() |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文俗名 | Rock porgy; Spotted knifejaw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延長而呈長卵圓形,側扁而高。頭小,前端鈍尖。吻短,眼大,側位,上頜達眼之前緣下方。頜齒癒合成鸚鵡喙嘴狀,鋤骨和腭骨均無齒。前鰓蓋骨後緣具鋸齒;鰓蓋骨上具1扁小棘。體被細小櫛鱗,吻部、眼間隔及頰部無鱗,各鰭基底均被小鱗;側線完全,與背緣平行。背鰭單一,硬棘部和軟條部間具缺刻,硬棘XII,軟條數17;臀鰭硬棘III,軟條數12-13;尾鰭截形。體灰褐色,有銀白光澤,頭部、體側、胸鰭及各奇鰭基部密佈著許多黑斑,幼魚的體色較淡呈褐色;各鰭暗色。 |
|||||||||
棲所生態 | 溫熱帶沿近海魚類,棲於岩礁區;幼魚隨著海藻漂移。肉食性,齒銳利,可咬碎貝類或海膽等堅硬之外殼。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太平洋區,包括夏威夷群島、關島、澳洲、菲律賓、臺灣、日本,及中國大陸沿海等。臺灣北部、東部、西部、南部及離島之岩礁,珊湖礁區皆產。 |
|||||||||
漁業利用 | 主要漁法為底拖網、延繩釣及手釣,全年皆產,無明顯盛漁期。肉味鮮美,宜清蒸或煮湯,臺灣南部地區較多,產量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