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廖運志、邵廣昭 |
||||||||
命名者 | Okada & Suzuki, 1952 | 棲息深度 | 100 - 280公尺 | |||||||
中文名 | 曲線鯒狀魚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鱸鰧科 ![]() |
經濟性 | 否 | |||||||
科號科名 | F439 Percophidae | 食用魚類 | 否 | 中國大陸名 | 曲線鯒狀魚 | |||||
最大體長 | 16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鴨嘴鱚、曲線掛帆鱚 |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西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南部
![]() ![]() |
|||||||
棲息環境 | 深海、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
參考文獻 | 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典藏基因 | ![]() | |||||||||
英文俗名 | Duckbill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圓柱形,頭部縱扁,尾部側扁。眼大,兩眼彼此靠近。口大,上頜骨末端具皮質瓣;吻端無前棘;下頜突出;上下頜、鋤骨及腭骨均具齒。鰓蓋骨上端具二大棘,前鰓蓋骨後下角具二小棘突。側線於胸鰭上方急降,側線鱗約42-50。背鰭分離,第一背鰭鰭條不延長,具VI-VII棘;第二背鰭軟條14-15;臀棘無棘,14-16軟條;胸鰭鰭條22-25;尾鰭截形,或稍內凹。體灰褐色,體腹淡色。第一背鰭第I至II棘間的膜為黑色;體側散在許多黃點。尾鰭具2-4條黃色斜帶以及一點斑。雄魚眼前具一黃帶。 |
|||||||||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石質底部之大陸棚與大陸棚邊緣上。棲息深度在100-280公尺間。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南部及其周圍的區域、臺灣、印尼與澳洲西北部。臺灣分布於南部海域。 |
|||||||||
漁業利用 | 小型魚,無經濟價值性,僅作學術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