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lesiops corallicola  
發音 
Plesiops corallicola珊瑚七夕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3 棲息深度 3 - 45公尺
中文名 珊瑚七夕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七夕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44 Plesiop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珊瑚鮗 
最大體長 16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七夕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小琉球、蘭嶼、綠島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蘇門達臘 
同種異名 Plesiops nigrican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Bleeker, P. 185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189 ASIZP0055200 ASIZP0057941 ASIZP0063537 ASIZP0802450 ASIZP0912450 NMMBP05559 NMMBP05560 NMMSTP00008 NTUM06173 NTUM06194  
典藏基因2012-01-15,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Redspined devilfish; Ocellated prettyfin; Bluegill longfin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頭部圓。眼中大。吻短。口中型,可伸縮;上下頜等長,具有絨毛狀或犬齒,另具鋤骨齒及口蓋骨齒;上頜骨末端延伸至眼後方。體側之側線兩條:在上方者接近背鰭基部;另一條則近尾部中央,有孔鱗數分別為17-18 / 13-14。背鰭單一,硬棘部較長且鰭膜間具深刻,具硬棘XII,軟條7;臀鰭硬棘III,軟條8;背鰭軟條和臀鰭軟條呈尖形;腹鰭硬棘I,軟條4,特別發達,末端延伸至臀鰭前部;胸鰭下枝經常呈4分枝;尾鰭圓形。體黑褐色;頭部及體側散在許多藍點;鰓蓋具有一邊緣稍淡之藍或黑色眼斑狀斑。背鰭、臀鰭及尾鰭散在許多藍點;背鰭各棘之末端藍白色;尾鰭黑褐色,或帶有白邊。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潮池、沿岸內或潟湖區內石礫底或珊瑚礁盤之水域。白天躲於洞穴或石縫間,晚上則游至開放水域捕食甲殼類及小魚等。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馬達加斯加,東至萊恩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迄澳洲及東加。臺灣主要分布於南部、東部、蘭嶼、綠島及小琉球等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食用價值,唯體色豔麗,為海水觀賞魚。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