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entropyge bispinosa  
發音 
Centropyge bispinosa雙棘刺尻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ünther, 1860) 棲息深度 10 - 50公尺
中文名 雙棘刺尻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蓋刺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94 Pomacant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雙棘刺尻魚 
最大體長 1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藍閃電、琉璃神仙魚、珊瑚美人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小琉球、蘭嶼、綠島、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印尼摩鹿加群島 
同種異名 Centropyge bispinosus, Centropyge hispinosus, Holacanthus bispinos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4145 ASIZP0058090 ASIZP0058581 ASIZP0059099 ASIZP0059127 BPBMI23451 NMMBP02532 NMMBP05434 NMMSTP00999 NTMP0509 NTUM00629 NTUM00630 NTUM00631 NTUM00632 NTUM00633 NTUM00634 NTUM00635 NTUM00636 NTUM00681 NTUM00686 NTUM00731 NTUM08071 NTUM08077  
英文俗名 Two-spined angelfish; Twospined angelfish; Coral beauty; Coral beauty angel; Dusky angel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橢圓形;背部與腹面輪廓約略相當。吻鈍而小。眶前骨游離,下緣凸出,後方具棘;前鰓蓋骨具鋸齒,具一長強棘;間鰓蓋骨短圓,具向後三棘。上下頜相等,齒細長。體被稍大櫛鱗,軀幹前背部具副鱗。背鰭硬棘XIV,軟條17;臀鰭硬棘III,軟條16-18;背鰭與臀鰭軟條部後端尖形;腹鰭尖形,第一棘幾達臀鰭;尾鰭圓形。體黃褐色至橙褐色,頭部與背側藍紫色至黑褐色,胸部與腹面黃褐色;體側具17-20條延伸至腹部的藍紫色至黑褐色橫紋;胸鰭上方體側具深色短橫斑,或不顯著。背鰭、臀鰭及尾鰭一致為藍紫色至黑褐色;腹鰭及胸鰭黃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珊瑚叢生的潟湖及面海的礁區斜坡區域。多半單獨活動或成小群活動。生性機警,躲躲藏藏,不易看見。主要以海藻、珊瑚蟲及附著生物等為食。行雌性先成熟的性轉變行為。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東非洲,東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羅得豪島。臺灣南部、小琉球、綠島及蘭嶼海域可見其蹤跡。 

漁業利用

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雖有觀賞價值,但屬於珊瑚礁魚類,故應留在海中供潛水旅遊觀賞,不宜捕撈或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