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hromis xanthura  
發音 
Chromis xanthura黃尾光鰓雀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4) 棲息深度 0 - 40公尺
中文名 黃尾光鰓雀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雀鯛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11 Pomacent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黃尾光鰓魚 
最大體長 1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厚殼仔、青紺仔(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 
同種異名 Chromis xanthurus, Heliases xanthur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Bleeker, P. 1854 Moyer, J.T. 1977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Kim, Y.U. etc. 1997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5507 ASIZP0059081 ASIZP0059563 ASIZP0060442 ASIZP0070505 ASIZP0070829 ASIZP0804846 ASIZP0914846 BPBMI11805 BPBMI22693 NMMBP02273 NMMBP03315 NMMBP04150 NMMSTP00232 NTUM02793 USNM00149220 USNM00275509 USNM00275510  
典藏基因2011-01-15,張家豪,CO1,%
英文俗名 Paletail chromis; Pale-tail chromis; Black chromis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1-2.3倍。眼中大,上側位。口小,上頜骨末端僅及眼前緣;齒細小,圓錐狀。眶下骨裸出;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體被大櫛鱗;側線之有孔鱗片16-19個。背鰭單一,軟條部略延長而呈尖形,硬棘XIII,軟條 10-11;臀鰭硬棘II,軟條11-12;胸鰭鰭條18-20;尾鰭叉形,上下葉末端呈尖形,各具3條硬棘狀鰭條。體色隨著體型大小與棲地不同而有變化。稚魚體呈暗藍灰色至色彩豔麗的鐵藍色;尾鰭鮮橘黃色。成魚體呈深灰色至黑色;尾鰭大半的區域為白色或黃褐色。前鰓蓋及鰓蓋皆具暗褐色之後緣;胸鰭基部具黑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陡峭的外礁斜坡與淺水域的海岸礁石平臺, 有時形成大的群集在底部上面的數公尺處捕食浮游動物。稚魚則保持活動於庇護所附近。 築巢在岩架下方或在斜坡的基部下鬆散的砂地上。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 西起東印度洋中的馬爾地夫、聖誕島及澳洲西北部的外海礁石,東至大洋洲的島嶼 (除了夏威夷群島) ,北至日本與臺灣。臺灣主要分布於南部、蘭嶼等海域。 

漁業利用

中小型之雀鯛,可食用,一般不為漁獲對象魚。有人將其作觀賞魚之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