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alotomus spinidens  
發音 
Calotomus spinidens臺灣鸚鯉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Quoy & Gaimard, 1824) 棲息深度 1 - 10公尺
中文名 臺灣鸚鯉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鸚哥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4 Sca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凹尾絢鸚嘴魚 
最大體長 3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鸚哥、蠔魚、菜仔魚(雌)、海代(臺東)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小琉球、綠島、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印尼 
同種異名 Callyodon hypselosoma, Callyodon moluccensis, Callyodon spinidens, Callyodon viridescens, Callyodon waigiensis, Calotomus japonicus, Calotomus spindens, Calotomus spinidence, Cryptotomus spinidens, Leptoscarus moluccensis, Leptoscarus vaigiensis, Scarus spiniden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Review and doubtful species of Scaridae of Taiwan(Liao et al., 200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Liao, U. C. etc. 2004 
典藏標本 ASIZP0054789 ASIZP0058290 ASIZP0058291 ASIZP0061000 ASIZP0061578 ASIZP0067547 ASIZP0067561 ASIZP0067576 ASIZP0802381 ASIZP0802382 ASIZP0802383 ASIZP0900056 ASIZP0900057 ASIZP0912381 ASIZP0912382 ASIZP0912383 FRIP21351  
典藏基因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Raggedtooth parrotfish; Spinytooth parrot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略側扁。吻圓鈍;前額不突出。外齒分離而未癒合成齒板;閉口時上頜齒會覆蓋下頜齒;上頜前端齒呈錐狀;上咽骨每側有咽頭齒三列,下咽骨之生齒面寬度大於長度。背鰭前中線鱗約為4;頰鱗1列,4-5個,鱗片大型。胸鰭具10-13軟條;尾鰭全期皆為圓形。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的雌魚體色混雜著紅色至灰褐色,體側通常具三條白點縱帶;胸鰭單一淡色,基底黑斑不顯。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的雄魚體呈綠褐色,體側淺色之小斑點,鱗片另有紅褐色之小斑;頭部側面有橘紅色之不規則條紋;腹部通常灰白色,有時為暗玫瑰色或淡黃色的;2條不規則的暗紅色橫帶越過頦部,中間具白色或黃色的間隔。背鰭之第II硬棘及其後方鰭膜上具有顯著的黑點;胸鰭淡黃而略呈透明,基部具擴散的深色斑點;腹鰭亦略透明,但鰭膜上具白色小斑點與一些淡紅的斑塊;尾鰭或具兩列不規則之淺紅色色帶,其間呈淡青色,或鰭膜具白色及紅色之斑紋,或具不規則之垂直暗帶。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近岸海灣或潟湖區內藻類叢生區或海草床。善於偽裝而且容易欺敵而不被發現。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肯亞、莫三比克,東至馬紹爾群島與東加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臺灣分布於南部、小琉球及綠島等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臺灣南部較多。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