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lectranthias whiteheadi  
發音 
Plectranthias whiteheadi懷特氏棘花鱸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Randall, 1980 棲息深度 50 - 240公尺
中文名 懷特氏棘花鱸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38 Serra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懷特棘花鮨 
最大體長 7.68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花鱸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 
同種異名 Anthias megalepis, Plectranthias chungchowens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Plectranthias sheni, a new species and P. kamii, a new record of anthiine fishes (Perciformes: Serranidae) from Taiwan(Chen & Shao, 2002)  Yoshino, T. 1972 Randall, J. E. 198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hen, J. P. etc.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6182 ASIZP0056199 ASIZP0056227 NTMP0385 NTUM03721 NTUM03724 NTUM04463 RUSI27642  
英文俗名 Whitehead's basslet 
瀕危狀態 VU IUCN 瀕危狀態:易危(VU) D2 1996-08-01 IUCN鮨科隆頭魚科專家群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略高,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8-3.0倍。頭背部略為弧形;眶間區平坦。眼稍大,長於或等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鰓耙數5-6+10-11,隨成長而漸退化。前鰓蓋骨下緣具二枚前向棘。體被細小櫛鱗,主上頜骨及頤部無鱗;側線完整,側線鱗孔數30-35,側線上鱗列數3。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具缺刻,具硬棘X,軟條16-18,第IV或V棘最長;臀鰭硬棘III枚,軟條7;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延長,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鰭條 14-15,部份鰭條有分支;尾鰭內凹形。體淡粉紅色,體側沿著側線上下各具一列暗紅色班塊,上列有8個,下列有5個。以前所記載之中州花鱸(Plectranthias chungchowensis)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較深水域的岩礁區或砂石區。底棲性。內食性,以小型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阿拉夫拉海、印尼的Kai島及臺灣等。臺灣南部及西部海域有產。 

漁業利用

小型花鱸,不具經濟性之魚種。偶以延繩釣或一支釣等捕獲。不具食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