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Bothus pantherinus  
發音 
Bothus pantherinus豹紋鮃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Rüppell, 1830) 棲息深度 0 - 30公尺
中文名 豹紋鮃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鮃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94 Bot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豹鮃 
最大體長 39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肉瞇仔(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紅海 
同種異名 Bothus pantherhines, Bothus pantherhinus, Passer marchionessarum, Platophrys pantherines, Platophrys pantherinus, Rhomboidichthys pantherinus, Rhombus pantherin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鰈形目(李&王, 199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Amaoka, K. etc. 1974 Kunio Amaoka 197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李思忠, 王惠民 1995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0121 ASIZP0066134 ASIZP0066484 ASIZP0069964 ASIZP0073966 ASIZP0074835 ASIZP0074842 ASIZP0700322 ASIZP0801442 ASIZP0801443 ASIZP0803388 ASIZP0911442 ASIZP0911443 ASIZP0913388 FRIP20193 FRIP21249 FRIP21534 NMMBP02372 NMMBP04159 NMMBP08495 NMMBP08719 NMMBP08795 NMMSTP00775 NMNSF00505 NTMP0149 NTUM05404 NTUM05457 NTUM05459 USNM00282671  
典藏基因2008-03-24,Kui-Ching Hsu,CO1,100% 2012-01-08,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Panther flounder; Flounder; Leopard flound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卵圓形,兩眼均在左側;背緣呈弧形。吻略長。眼小,雄魚眼前緣具多個小棘,眼間隔極寬且凹陷。口小或中大;上頜骨稍長,延伸至下眼前緣後方;上下頜具二行或更多尖銳錐狀齒;腭骨無齒。鰓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耙尖形不呈鋸齒狀。眼側被小櫛鱗,盲側被圓鱗;背鰭與臀鰭鰭條均被鱗;眼側具側線,盲側無側線;側線鱗數70-78。背鰭鰭條正常,具軟條數88-93;臀鰭鰭條正常,具軟條數65-72;胸鰭延長如絲,特別是雄魚;尾鰭圓形。眼側體棕色具黑色或暗棕色斑點,側線中部有一大形斑,背及臀鰭具暗斑,尾鰭具黑眼點;盲側乳黃色,無黑色小點。

棲所生態

是臺灣南部常見的經濟魚類,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區的砂泥地,幼魚時常出現於潮池,大半時間潛伏在泥砂中或礁盤上,一動也不動,偶而藉著身體波浪般的擺動,稍微做做前進運動,以捕食四週不經意游過的小魚或在砂泥中活動的甲殼類。體色多變的斑紋是其欺敵的利器。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波斯灣、紅海,東至社會群島,北至日本,南至羅得豪島。臺灣各地海域皆可見。 

漁業利用

每年春季秋季是主要的漁獲時期,漁民通常是用底拖網或底流刺網捕捉,但因為它們魚體不大,大部分加工作扁魚酥,少部分體型較大者,則用油煎的方法來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