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Kamoharaia megastoma  
發音 
Kamoharaia megastoma鱷口鮃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Kamohara, 1936) 棲息深度 300 - 800公尺
中文名 鱷口鮃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鮃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94 Bot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大嘴鱷口鮃 
最大體長 22.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Chascanopsetta megastom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Kamohara, T. 1936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72772 ASIZP0072777 ASIZP0805445 ASIZP0805450 ASIZP0915445 ASIZP0915450 NMMBP05475  
典藏基因2012-10-15,張家豪,CO1,100% 2012-10-15,張家豪,CO1,100%
英文俗名 Wide-mouthed flound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槍尖形;兩眼位於左側;頭部背緣弧形。頭中型。上眼稍前於下眼,兩眼間有一狹小骨脊。吻短於眼陘。口極大;上頜骨長於眼陘,其前端超越吻端,後端遠超過眼之後緣;上頜前端犬齒很發達,約3對。鰓耙細短,不呈鋸齒狀。鱗極小且易脫落,兩側皆被圓鱗;僅眼側具側線,側線數120-127。背鰭於第1鰭條較第2鰭條長,軟條數109-112;臀鰭正常,軟條84-86;胸鰭約等於頭長;尾鰭圓型。體呈褐色,具小暗斑,眼側之胸鰭﹑背鰭﹑臀鰭之後緣和尾鰭中央色較暗;盲側乳黃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質的海域。肉食性魚類,主要捕食底棲性的甲殼類或是其它種類的小魚。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印度-澳洲列島至日本及臺灣。臺灣主要分布於西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較罕見之魚種,偶為底拖網捕獲。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