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seudorhombus dupliciocellatus  
發音 
Pseudorhombus dupliciocellatus重點斑鮃
by: 陳靜怡
命名者 Regan, 1905 棲息深度 50 - 150公尺
中文名 重點斑鮃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牙鮃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92 Paralichthy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雙瞳斑鮃 
最大體長 4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肉瞇仔(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Platophrys palad, Pseudorhombus cartwrighti, Pseudorhombus dupliocell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鰈形目(李&王, 199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Regan, C. T. 190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李思忠, 王惠民 1995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4862 ASIZP0064896 ASIZP0064897 ASIZP0067537 ASIZP0073239 ASIZP0080477 ASIZP0800456 ASIZP0800457 ASIZP0800458 ASIZP0802724 ASIZP0805714 ASIZP0910456 ASIZP0910457 ASIZP0910458 ASIZP0912724 ASIZP0915714 NMMBP04407 NTUM05421  
典藏基因2012-01-02,柯慧玲,CO1,100% 2012-01-02,柯慧玲,CO1,100% 2012-01-02,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10-25,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Ocellated flound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卵圓形; 兩眼均在左側;兩眼間具狹小骨脊,上眼稍較下眼稍前,上眼前方有凹陷。頭中型。口稍大;上頜延伸至下眼中部下方;上下頜齒小而密,無大犬齒。鰓耙呈掌狀,第一鰓弓鰓耙數5+8-9。鱗中型,背鰭與臀鰭鰭條均被鱗,眼側被櫛鱗,盲側被圓鱗;左右側均具側線,鱗數73-84。背鰭起點在上眼前緣上方,軟條數72-78;臀鰭軟條數56-63;胸鰭短於頭長;尾鰭楔形。體褐色,具有許多環紋及小暗點,側線上下具1-2對雙黑點之大眼斑;盲側灰白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質的海域。肉食性魚類,主要捕食底棲性的甲殼類或是其它種類的小魚。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印度-澳洲列島,及北至日本,南至澳洲東北部海域等。臺灣主要分布於南部、西部及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經濟性魚種,一般漁法以一支釣、底拖網或延繩釣捕獲。肉質佳,以清蒸或紅燒食之。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