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seudorhombus pentophthalmus  
發音 
Pseudorhombus pentophthalmus五眼斑鮃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ünther, 1862 棲息深度 50 - 150公尺
中文名 五眼斑鮃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牙鮃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92 Paralichthy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五眼斑鮃 
最大體長 18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肉瞇仔(澎湖)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中國海 
同種異名 Pseudorhombus ocellifer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鰈形目(李&王, 199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李思忠, 王惠民 1995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陳文魁 2005 
典藏標本 ASIZP0057363 ASIZP0058074 ASIZP0059630 ASIZP0060117 ASIZP0060526 ASIZP0060934 ASIZP0060939 ASIZP0061068 ASIZP0061100 ASIZP0061120 ASIZP0061152 ASIZP0061173 ASIZP0061197 ASIZP0061531 ASIZP0063575 ASIZP0064304 ASIZP0067320 ASIZP0067321 ASIZP0067323 ASIZP0073968 ASIZP0074060 ASIZP0074489 ASIZP0075170 ASIZP0079101 ASIZP0700348 ASIZP0802220 ASIZP0802221 ASIZP0802222 ASIZP0806646 ASIZP0912220 ASIZP0912221 ASIZP0912222 CAS30329 FRIP01257 NMMBP04928 NMMBP04929 NMMBP04930 ...列出全部70筆... 
典藏基因2012-01-08,柯慧玲,CO1,100% 2012-01-08,柯慧玲,CO1,100% 2012-01-08,柯慧玲,CO1,100% 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英文俗名 Fivespot flound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卵圓形; 兩眼均在左側;兩眼間具狹小骨脊,上眼稍較下眼稍前,上眼前方有凹陷。頭中型。口稍大;上頜延伸至下眼後下方,但未達後部邊緣,由背鰭起點至後鼻孔的直線切過上頜骨中部;上下頜齒小而密,不為大犬齒狀。鰓耙適長、堅硬且具鋸齒,呈櫛狀,第一鰓弓鰓耙數5-7+16-21。鱗中型,背鰭與臀鰭鰭條均被鱗,眼側被櫛鱗,盲側被圓鱗;左右側均具側線,鱗數62-75。背鰭起點在鼻孔前緣上方,軟條數68-76;臀鰭軟條數53-57;胸鰭短於頭長;尾鰭楔形。體淡褐色,體背、腹緣有一列環紋及小暗點,並具有5個大眼斑;盲側灰白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質的海域。肉食性魚類,主要捕食底棲性的甲殼類或是其它種類的小魚。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南部、臺灣至印尼爪哇海。臺灣南部、東北部、北部、西南部及澎湖等沿海均有產。 

漁業利用

以手釣、底拖網等漁法終年可捕獲。小型魚以油炸及製作扁魚酥為主。大型魚則可以紅燒或油煎。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