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Tephrinectes sinensis  
發音 
Tephrinectes sinensis花鮃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Lacepède, 1802) 棲息深度 1 - 30公尺
中文名 花鮃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牙鮃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92 Paralichthy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花鮃 
最大體長 13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中國 
同種異名 Paralichthys sinensis, Pleuronectes sinens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鰈形目(李&王, 1995)  Lacepede, B. G. E. 180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李思忠, 王惠民 1995 Hoshino, K. etc. 1998 
典藏標本 MTP0111 NMMBP05189 NMMBP05515 NMMBP05639 NTUM01590 NTUM02477  
英文俗名 Large-tooth flound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兩眼大部分位於左側,但亦有反轉而位於右側者;兩眼間有狹小骨脊,下眼較上眼稍前。頭中大。口大,上頜延伸至下眼中央下方或稍後;上下頜齒尖形,呈一帶狀。鰓耙短寬,呈鋸齒狀。鱗小,眼側被弱櫛鱗,兩頜、吻部、眼間隔及各鰭皆無鱗,盲側被圓鱗;側線鱗數76-84。背鰭前方鰭條排列較疏且全部分枝,軟條數44-49;臀鰭亦全部分枝,軟條數35-39;腹鰭基底短,近似對稱;胸鰭較頭長短,尾鰭楔形。體黃褐色,散有小黑點。鰭黃色,奇鰭中央有小黑點或黑斑;胸鰭有5-6列小褐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質的海域,可進入河口域,甚至淡水域活動。肉食性魚類,主要捕食底棲性的甲殼類或是其它種類的小魚。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臺灣及中國。臺灣產於西南部、北部及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較罕見之魚種,偶為一支釣或底拖網捕獲。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