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Zebrias quagga  
發音 
Zebrias quagga格條鰨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Kaup, 1858) 棲息深度 10 - 30公尺
中文名 格條鰨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鰨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501 Sole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峨嵋條鰨 
最大體長 1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龍舌、鰨沙、比目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度孟買 
同種異名 Aesopia quagga, Synaptura quagg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鰈形目(李&王, 199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李思忠, 王惠民 1995 
典藏標本 ASIZP0057357 ASIZP0062406 ASIZP0064112 ASIZP0064759 ASIZP0074483 ASIZP0079012 ASIZP0800073 ASIZP0910073 NMMBP01739 NMMBP03589 NMMBP03643 NMMBP05117 NMMBP05118 NMMSTP00732 NMNSF00490 NTMP0041 NTMP0476 NTMP0779 NTUM02516 NTUM03786 NTUM05169 NTUM05170 NTUM05171  
典藏基因2011-06-13,柯慧玲,CO1,100% 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英文俗名 Fringefin zebra sol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甚側扁;兩眼均位頭之右側,兩眼相鄰,每一眼具一黑褐短觸鬚,眼間隔處無鱗片。前鼻管單一,達下眼前緣之後。口小;吻圓鈍;上下頜眼側無齒,盲側具絨毛狀細齒;腭骨無齒。鰓膜與峽部分離。體兩側皆被櫛鱗;側線單一,幾成直線,側線被圓鱗。背鰭與臀鰭鰭條均不分枝,尾鰭完全與背﹑臀鰭相連;盲側無胸鰭或不發達,眼側具胸鰭,鰓膜與胸鰭上半部鰭條相連,胸鰭不分支。眼側體淺褐色,有11條上下達背﹑腹鰭的單或雙環帶,尾鰭為黑褐色,有白斑點。

棲所生態

棲息於沿岸較淺的泥沙底質海域。以底棲性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波斯灣,北至臺灣,南至澳洲。臺灣西部及南部海域有產。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類,通常以底拖網捕獲,以生鮮或乾漬利用之。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