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Erosa erosa  
發音 
Erosa erosa達摩毒鮋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uvier, 1829) 棲息深度 10 - 100公尺
中文名 達摩毒鮋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鮋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04 Scorpae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獅頭毒鮋 
最大體長 1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虎魚、石虎、沙薑虎、獅頭鮋、石頭魚 
世界分布 日本至澳洲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海 
同種異名 Synanceia eros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and T. Yoshino, 1984. The fishes of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 Vol. 1. Tokai University Press, Tokyo, Japan. 437 p. (text);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8)  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etc.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8371 ASIZP0059943 ASIZP0060736 CAS15205 FRIP00038 FRIP00420 FRIP03121 NMMBP02860 NTMP0411 NTMP1034 NTUM06289 SIO80-212k SIO80-219 USNM00265925  
英文俗名 Pitted stonefish; Monkey-fish; Monkey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粗壯,稍延長,後部側扁。頭粗大,多凹凸,眼間隔間具有一寬廣的隆起稜,其後方有一似四方型的凹槽。眼中大,上側位,周緣有皮突。前鰓蓋骨5棘;鰓蓋骨2棘。唇具皮瓣。體裸露。背鰭連續,硬棘部鰭膜稍凹入,硬棘短,具 XIV,軟條 5-7(通常為6),最後之鰭條有膜與尾柄相連;臀鰭基底稍長於背鰭軟條部的基底,具硬棘 III,軟條5-6(通常為5),最後之鰭條有膜與尾柄相連;胸鰭寬圓,延伸至肛門後端,無游離鰭;腹鰭鰭條 I+4,胸位,上方鰭條有膜而連於胸部;尾鰭圓截形。體色多變化,ㄧ般多呈黃褐色,體側有寬大的橫紋與黃斑;胸鰭、臀鰭及尾鰭具6-8條深色橫紋。

棲所生態

近海底棲魚種,常隱身於珊瑚叢或海藻叢中,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或甲殼類等為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由日本到澳洲。臺灣北部、西南部、東北部及澎湖等均有分布。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不具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