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corpaena izensis  
發音 
Scorpaena izensis伊豆鮋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Jordan & Starks, 1904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伊豆鮋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鮋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04 Scorpae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裸胸鮋 
最大體長 3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紅色石狗公、石頭魚 
世界分布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綠島 
棲息環境   模式種產地
日本駿河灣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Jordan, D. S. etc. 1904 Paxton, J. R., D. F. Hoese, G. R. Allen etc. 198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61404 ASIZP0061418 NTMP0587 NTUM01436 NTUM02314 NTUM04558 SIO75-482 SIO80-212f SIO80-214  
英文俗名 Ston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頭中大,棘稜具明顯的鋸齒狀。眼中大,上側位;眼球高達頭背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頜等長。鼻棘1個,小而尖,向後上,位於前鼻孔內側。淚骨大,外側具1稜,無棘;上緣具1明顯鈍突;下緣前葉尖突,中葉具2棘,後葉具1棘。眼眶下具第1、第2及第4眶下骨,無第3與第5眶下骨。淚骨中部具5輻射狀感覺孔管。前鰓蓋骨5棘;鰓蓋骨具2叉向稜,後端各具1棘。下鰓蓋骨及間鰓蓋骨無棘。顱骨棘小而尖銳。側篩骨光滑,具1眼前棘;額骨光滑;眶上稜高凸,具眼上棘及眼後棘各1個;具1小而尖的鼓棘,位於眼後棘後方;眼間具1對額稜,後端與鼓棘相連,無額棘。頂骨光滑,具頂棘與頸棘各1個。眼前至側線前端具蝶耳棘1棘,微小;翼耳棘1個,較長;後顳顬棘上下各1個,上棘小,下棘較大;肩胛棘1個,圓鈍;胸鰭基部上方具1脈棘。吻背後部橫凹,眼間隔橫凹,額稜間溝寬凹,眼間隔後方具1方形頂枕窩。吻緣具2對皮瓣;前鼻孔後緣具1尖形羽狀皮瓣;淚骨下緣具數個皮瓣,後者寬大;眼前棘具皮瓣短小,眼上棘具1m長且大的羽狀皮瓣;頂棘具1小皮瓣;眶下稜具3小皮瓣;眼球上方具一行粒狀皮突;前鰓蓋骨邊緣具2寬短皮瓣;腋部具1皮瓣。頂棘、鼓棘、頸棘、眼後棘、頰部、體側及鰭上無明顯皮瓣。鱗中大,櫛鱗。腹部具小圓鱗;頭部、胸部及胸鰭基部無鱗。側線上側位,前端斜直,後端平直,末端延伸至尾鰭基部。背鰭長且大,起始於鰓蓋骨上棘上方,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鰭膜凹入而近基底,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第3至第5硬棘最長,第1硬棘最短,具硬棘 XII,軟條 8-10;臀鰭起始於背鰭第2軟條下方,鰭長度較背鰭軟條短,鰭條延伸稍超過背鰭基部,具硬棘 III,軟條5-6;胸鰭寬圓,下側位,無鰭條分離,未延長至臀鰭,軟條17-20,具1不分枝,7-9分枝,9-11不分枝鰭條;腹鰭胸位,具硬棘 I,軟條5;尾鰭圓形。體紅色,腹側顏色較淡,頭側與體色散布褐紅色斑塊;各鰭紅色,具棕色或黑色斑紋與斑點。(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

暖水性海洋魚類,中小型,體長一般100 mm。可達250 mm。棲息於深水沙石和岩礁中,水深約100-150m,攝食甲殼類、小魚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等。卵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至西澳洲之印度洋沿岸。臺灣分布於北部、東北部與澎湖。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不具經濟價值。常為拖網所兼捕。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