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corpaena neglecta  
發音 
Scorpaena neglecta斑鰭鮋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43 棲息深度 100 - 150公尺
中文名 斑鰭鮋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鮋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04 Scorpae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斑鰭鮋 
最大體長 37.5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石狗公、石頭魚 
世界分布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模式種產地
日本長崎 
同種異名 Scorpaena miostoma, Scorpaena neglecta neglect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564 ASIZP0057735 ASIZP0058501 ASIZP0067773 ASIZP0067882 ASIZP0068441 ASIZP0803534 ASIZP0803643 ASIZP0913534 ASIZP0913643 CAS219760 FRIP01004 FRIP01005 FRIP01010 NMMBP00717 NMMBP00719 NMMBP01118 NMMBP01125 NMMSTP00281 NMMSTP01605 NMMSTP01625 NTUM01435 NTUM02143 NTUM02313 NTUM03396 NTUM03492 NTUM04555 NTUM06761 NTUM06998 NTUM07596 SIO80-208c SIO80-212g SIO80-212p SIO80-223 SIO80-235 ZMH19471 ...列出全部36筆... 
英文俗名 Ston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頭中大,棘稜具明顯的鋸齒狀。眼大,上側位;眼球高達頭背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頜等長。鼻棘1個,小而尖,向後上,位於前鼻孔內側。淚骨大且方形,外側具1稜,上緣具1不明顯鈍突;下緣具3棘。眼眶下具第1、第2及第4眶下骨,無第3與第5眶下骨。淚骨中部具5輻射狀感覺孔管。前鰓蓋骨5棘;鰓蓋骨具2叉向稜,後端各具1棘。下鰓蓋骨及間鰓蓋骨無棘。顱骨棘發達,尖銳。側篩骨光滑,具1眼前棘;額骨光滑,眶上稜高凸,具眼上棘及眼後棘各1個;具1巨大鼓棘,位於眼後棘後方;眼間具1對額稜,無額棘。頂骨光滑,頂頸稜高凸,具頂棘與頸棘各1個。眼前至側線前端具蝶耳棘1棘,微小;翼耳棘1個,較長;後顳顬棘上下各1個,上棘小,下棘較大;肩胛棘1個,圓鈍;胸鰭基部上方具1脈棘。吻背後部橫凹,眼間隔凹入,額稜間溝深凹,眼間隔後方具1方形頂枕窩。吻緣具2對皮瓣,內側1對較小;前鼻孔後緣具1尖形羽狀皮瓣;淚骨下緣具3-4皮瓣,後者寬薄;眼前棘具皮瓣短小,眼上棘皮瓣長且大,邊緣具小分支;頂棘具1小皮瓣;眶下稜具皮瓣;眼球上方具數個皮瓣;前鰓蓋骨具3皮瓣;鼓棘、頸棘、頰部、體側及鰭上無明顯皮瓣。鱗中大,櫛鱗。胸部、胸鰭基部及腹鰭具小圓鱗;頭大多部分無鱗,鰓蓋下側具少數小櫛鱗,頭背側及頭腹側無鱗。側線上側位,前端斜直,後端平直,末端延伸至尾鰭基部。背鰭長且大,起始於鰓蓋骨上棘上方,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鰭膜凹入而近基底,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第3至第5硬棘最長,第1與倒數第2硬棘最短,具硬棘 XII,軟條 8-10;臀鰭起始於背鰭第2軟條下方,鰭長度較背鰭軟條短,鰭條延伸稍超過背鰭基部,具硬棘 III,軟條5;胸鰭寬長,下側位,無鰭條分離,未延長至臀鰭,軟條16-17,第2-7軟條分岔,其餘不分岔;腹鰭胸位,具硬棘 I,軟條5;尾鰭圓形。體紅色,頭側具深色斑塊及黑色斑點;背鰭粉紅色,於第5-10硬棘處具1黑色圓斑。胸鰭及腹鰭紅色,具棕色或黑色斑紋與斑點。背鰭軟條部、臀鰭及尾鰭紅色,鰭條散布黑棕色斑點。(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

暖水性海洋魚類,中小型,體長約15cm。大者達37.5cm。棲息於深水的岩礁或沙底附近。體態與環境相似,常伏擊小魚和甲殼動物等為食。卵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臺灣各地均有分布。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不具經濟價值。常為拖網所兼捕。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