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corpaenopsis neglecta  
發音 
Scorpaenopsis neglecta魔擬鮋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Heckel, 1837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魔擬鮋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鮋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04 Scorpae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魔擬鮋 
最大體長 19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斑鰭石狗公、石獅子、虎魚、石崇、石狗公、沙薑虎、石降、過溝仔、臭頭格仔、石頭魚、硓[石古]魚(澎湖) 
世界分布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小琉球 
棲息環境   模式種產地
東印度群島 
同種異名 Scorpaenopsis diabolis, Scorpaenopsis gibbosa   
參考文獻   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etc.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7733 ASIZP0057738 ASIZP0060343 ASIZP0061873 ASIZP0061881 ASIZP0063246 ASIZP0064291 ASIZP0080046 ASIZP0080047 ASIZP0080837 ASIZP0807380 ASIZP0807381 ASIZP0807573 ASIZP0807594 ASIZP0900257 ASIZP0900265 ASIZP0917380 ASIZP0917381 ASIZP0917573 CAS15209 NMMBP03313 NMMBP04448 NMMBP04643 NMMBP04644 NMMBP04645 NMMBP04646 NMMBP04716 NMMBP04717 NMMBP04718 NMNSF00897 NTMP0461 NTUM03856 NTUM07659 NTUM08402 NTUM08403 SIO80-219b SIO80-234b ...列出全部38筆...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Ston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中長,略側扁,前背部明顯隆起。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25-2.5倍。頭中大,標準體長為頭長之2.25-2.5倍,棘稜具明顯的鋸齒狀。眼頗小,頭長為眼長之5.2-6.2倍,上側位。眼間距寬,頭長為眼間距之3.8-4.4倍。口中大,上端位,斜裂且角度極度傾斜,與水平呈40-50° (S. diabolus嘴部斜裂角度呈60-70°),下頷長於上頷。鼻棘由6-11棘所取代。眶下脊呈鋸齒狀。眶下脊具4棘,角度向腹側位,第一棘位於淚骨。眼後棘由2-4鋸齒狀突起取代,由1脊延伸至鼓棘。上鰓蓋棘雙分岔。翼耳骨棘與後顳骨棘呈鋸齒狀。頸棘具補上3棘。枕骨凹陷深,前緣具1彎曲低矮的脊。眼眶下前端具1倒三角形凹陷。眼間距無縱列皮瓣,眼上棘具觸角但不明顯。鱗片小,櫛鱗。側線上側位,斜直,後半部平直,末端延伸至尾鰭基部。側線縱鱗列:42-45。背鰭低矮,起始於上鰓蓋棘上方,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通常第三-4棘最長,具硬棘 XII,軟條 9;臀鰭起始於背鰭軟條部起點下,具硬棘 III,軟條5;胸鰭圓寬,無鰭條分離,軟條16-18;腹鰭胸位,延伸至肛門,具硬棘 I,軟條5;本種體色多變,不易辨別,胸鰭內側斑紋可作為辨認本種之特徵:鰭膜上不具1列黑色斑點,但接近胸鰭基部處散布小黑斑點。(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

本種主要棲息於泥沙底或礁台之外的外環礁區,水深至40m。具偽裝能力,時常隱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北起從日本南部至澳洲西岸,印度亦有分布。臺灣分布於西部、北部、東北部及澎湖。  

漁業利用

除學術研究外,經濟價值不大。偶爾於底拖網所捕獲。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