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ebastapistes strongia  
發音 
Sebastapistes strongia眉鬚鱗頭鮋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uvier, 1829) 棲息深度 0 - 18公尺
中文名 眉鬚鱗頭鮋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鮋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04 Scorpae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眉鬚鱗頭鮋 
最大體長 6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石狗公、石頭魚 
世界分布   台灣分布 南部、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 
棲息環境   模式種產地
密克羅尼西亞 
同種異名 Kantapus oglinus, Phenacoscorpius nebulosus, Scorpaena oglinus, Scorpaena strongia, Scorpaena tristis, Sebastapistes bynoensis, Sebastapistes oglinus, Sebastapistes tristis   
參考文獻  
典藏標本 ASIZP0059773 ASIZP0060547 ASIZP0060825 ASIZP0063427 ASIZP0063452 ASIZP0063567 ASIZP0063568 ASIZP0063614 ASIZP0063621 ASIZP0064885 ASIZP0066369 ASIZP0070572 ASIZP0072994 ASIZP0072995 ASIZP0073709 ASIZP0076044 ASIZP0800254 ASIZP0900113 ASIZP0910254 ASIZP0916421 BPBMI29324 CAS75359 FRIP01007 FRIP03086 NMMBP02127 NMMBP02282 NMMBP02492 NMMBP03346 NMMBP08511 NMMBP08584 NMMBP08765 NMMSTP00206 NMNSF00412 NMNSF00999 NTMP0479 NTOU-AE6197 USNM00361034 ...列出全部38筆... 
典藏基因2012-01-02,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Barchin scorpion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中長,稍低矮,側扁,長橢圓形。頭大,略側扁。眼較大,上側位,眼球高達頭背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頷等長,上頷骨延伸至眼眶後緣下方。上下頷、鋤骨及腭骨具細齒,鋤骨齒群左右相連呈人字狀。鼻棘1個,尖銳,位於前鼻孔內側。淚骨中大,外側無稜與棘,下緣中葉與後葉各具1棘。眼眶下具第一至第四眶下骨,無第五眶下骨;第一眶下骨狹長,下稜具1棘,第二眶下骨上稜具2棘,第四眶下骨微小且游離。前鰓蓋骨5棘;鰓蓋骨具2叉向稜,後端各具1棘。下鰓蓋骨及間鰓蓋骨無棘。顱骨棘與稜尖銳。側篩骨光滑,具1眼前棘。額骨光滑,眶上稜高凸,具眼上棘與眼後棘各1個。鼓棘1棘。頂骨光滑,頂棘及頸棘各1個。眼後至側線前端具蝶耳棘2個、翼耳棘1個、後顳顬棘具3棘,上方前後各1個,下方具1棘,肩胛棘1個;胸鰭基部上方具1脈棘。吻背部具橫凹,眼間隔凹入,額稜間具深溝,後方無頂枕窩。前鼻孔後緣具羽狀皮瓣。除了眼後棘、鼓棘及頸棘無皮瓣外,頭部各骨棘大多具皮瓣,體側及側線前半部具數個羽狀皮瓣。鱗中大,櫛鱗;各鰭部無鱗。側線上側位,斜直,末端延伸至尾鰭基部。背鰭起始於鰓蓋骨上棘前上方,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第四-5硬棘最長,具硬棘 XII,軟條 9;臀鰭起始於背鰭軟條部前端下方,鰭長度較背鰭軟條短,鰭條延伸稍超過背鰭基部,具硬棘 III,軟條5;胸鰭寬大,下側位,無鰭條分離,延伸至肛門,軟條15-17,具2不分枝,5-7分枝,8-10不分枝鰭條;腹鰭胸位,具硬棘 I,軟條5;尾鰭圓形。體褐黃色,體側與各鰭部具不規則雲狀斑紋。以前所記載之貝諾鱗頭鮋Sebastapistes bynoensis為本種之誤鑑。(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

本種棲息於潟湖及珊瑚平台,沙地與珊瑚碎石粒混和地形。具偽裝能力,時常隱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夜行性。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由紅海與東非到社會群島,北至臺灣,南至澳洲的昆士蘭省。 

漁業利用

除學術研究外,經濟價值不大。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