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nyderina yamanokami  
發音 
Snyderina yamanokami大眼斯氏前鰭鮋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Jordan & Starks, 1901 棲息深度 0 - 90公尺
中文名 大眼斯氏前鰭鮋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鮋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04 Scorpae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大眼斯氏前鰭鮋 
最大體長 24.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史氏鮋、石狗公、虎魚(臺東) 
世界分布   台灣分布 東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模式種產地
日本鹿兒島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Jordan, D. S. etc. 1901 Takeshi Yamakawa 1976 Masuda, H., K. Amaoka, C. Araga, T. Uyeno, etc.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7378 ASIZP0060019 ASIZP0060086 ASIZP0066142 ASIZP0066408 ASIZP0066544 ASIZP0067167 ASIZP0070706 ASIZP0074452 ASIZP0801392 ASIZP0801393 ASIZP0801394 ASIZP0802100 ASIZP0911392 ASIZP0911393 ASIZP0911394 ASIZP0912100 FRIP21415 FRIP21695 FRIP22300 NTMP1192 NTMP1193 NTOU-AE6012 NTUM03851 NTUM07675 NTUM07676 NTUM07677 NTUM08404 SIO80-212n  
典藏基因2012-01-08,柯慧玲,CO1,100% 2012-01-02,柯慧玲,CO1,100% 2012-01-02,柯慧玲,CO1,100% 2012-01-02,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Ston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中長,側扁,橢圓形。頭大,側扁。眼中大,上側位,眼球高達頭背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頷等長,上頷骨延伸至眼眶下方。上下頷及鋤骨無齒,腭骨具細齒。背鰭至吻端具1對狹稜。眼前緣至背鰭第三硬棘下方具1稜。眼中部上方及其後方各具1凹陷。眼上方具1眶上稜。眼後至側線前端具1不連續縱稜。眶下稜光滑尖狹,連結於前鰓蓋骨前緣。淚骨下緣具2棘,前棘短小,向下,後棘尖長,向後。前鰓蓋骨5棘,第一棘較長,其餘短小;鰓蓋骨無棘。下鰓蓋骨及間鰓蓋骨無棘。無脈棘。體側具細小顆粒狀鱗;頭部、背鰭基部下方、胸鰭及胸鰭基部下方無鱗。側線斜直,末端延伸至尾鰭基底。背鰭起始於瞳孔上方,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第三硬棘最長,具硬棘 XIII,軟條 9-10;臀鰭起始於背鰭倒數第二硬棘下方,鰭長度較背鰭軟條短,具硬棘 III,軟條5;胸鰭圓寬,下側位,無鰭條分離,延伸至臀鰭第二硬棘,軟條14,具2不分枝,10分枝,2不分枝鰭條;腹鰭胸位,具硬棘 I,軟條5;尾鰭圓形。體褐黃色,具褐色斑紋;背鰭具雲紋狀斑紋且散布黑色斑點,其餘各鰭部具蠕蟲狀斑紋;鰓孔上方後緣具1大黑斑,體側線上另具1小黑斑;自眼眶散發3條輻射狀紋路。(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水深90m以上之底棲環境。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由日本的相模灣到奄美大島。 臺灣與印尼另有紀錄。 

漁業利用

除學術研究外,經濟價值不大。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