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rius maculatus  
發音 
Arius maculatus斑海鯰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hunberg, 1792) 棲息深度 10 - 100公尺
中文名 斑海鯰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海鯰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156 Ari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斑海鯰 
最大體長 8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成仔魚、成仔丁、銀成、白肉成、臭臊成、生仔魚、鰻鯰、賓士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中國和日本 
同種異名 Arius falcarius, Arius gagorides, Arius thunbergi, Bagrus gagorides, Hemipimelodus atripinnis, Hemipimelodus bicolor, Pimelodus thunberg, Silurus maculatus, Silurus thunbergi, Tachysurus macul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3(FAO,199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義雄,方力行 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55031 ASIZP0061714 ASIZP0063527 ASIZP0066217 ASIZP0067361 ASIZP0067459 ASIZP0067476 ASIZP0074001 ASIZP0074603 ASIZP0076159 ASIZP0078405 ASIZP0080016 ASIZP0080051 ASIZP0080052 ASIZP0080053 ASIZP0080058 ASIZP0080059 ASIZP0700371 ASIZP0801618 ASIZP0802863 ASIZP0802864 ASIZP0802879 ASIZP0807076 ASIZP0807164 ASIZP0807330 ASIZP0807385 ASIZP0807386 ASIZP0807387 ASIZP0807392 ASIZP0807393 ASIZP0900158 ASIZP0911618 ASIZP0912863 ASIZP0912864 ASIZP0912879 ASIZP0917076 ASIZP0917164 ...列出全部62筆... 
典藏基因2016-01-20,Chia-Hao Chang,CO1,100% 2016-01-26,Chia-Hao Chang,CO1,100% 2016-01-27,HAN-YANG,CO1,100% 2016-02-22,Yung-Chieh,CO1,100% 2016-08-22,Yung-Chieh,CO1,100%
英文俗名 Sea barbel; Sea catfish; Spotted catfish; Spotted sea catfish; Giant cat-fish; Marine cat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頭部略扁,腹部圓,後半部側扁。頭中大,上覆骨板,板上具顆粒突出,枕骨區骨板後端窄。吻部略尖,口在吻端下方,上頜較下頜為長,頜骨具銳利齒帶,腭骨則具一對呈長圓形的齒帶。口部周邊有3對鬚。第一鰓弓具17-21鰓耙。體無鱗,具黏液。背鰭硬棘具有毒腺,後方具一脂鰭;背、胸鰭硬棘前後緣皆具鋸齒;尾鰭深叉形。 背鰭具有1根硬棘,7根軟條;臀鰭具有3根硬棘,11根軟條;胸鰭具有1根硬棘,10-11根軟條;腹鰭具有1根硬棘,5根軟條。體背呈藍褐色,體側灰白色,腹部淡白。各鰭略偏黃;脂鰭上具一大黑點。 最大體長可達80公分,體長38公分左右可達性成熟。(2020-6-17 黃世彬 編寫)

棲所生態

斑海鯰屬於熱帶及亞熱帶沿岸之底棲性魚類,廣泛的棲息在海域、潟湖、河口、河川感潮帶等鹹水或半淡鹹水域,對不同鹽度的水域適應良好。成魚主要出沒於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100公尺,小魚較常進入河口與紅樹林水域。斑海鯰在西部頗為常見,偏好行底棲生活,喜歡棲息在泥砂底質的海域環境,在漲潮時,常會至河口區覓食。屬於肉食性,主要以小型魚蝦等水生動物為食。主要為夜行性,但在白天水色混濁時,也會成群活動覓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印度沿海到中國東海以及印度-澳洲島弧。臺灣分布於南部、西部及北部等海域。 

漁業利用

斑海鯰是臺灣五種海鯰科成員中最常見的種類,數量相當豐富。一般由岸邊手釣、刺網及拖網等漁法捕獲,全年皆產,但以春夏季較盛產。由於牠的魚肉腥味較重,且一般消費者沒有食用這個魚種的習慣,故市場經濟價值不高,僅有少部分作為食用。在漁港可見到本種魚被當作下雜魚出售。斑海鯰也是釣友在濱海大排、河口水域常釣獲的魚種,但是由於在岸邊以手竿釣獲的大多數都是體長20公分以下的小型個體,這些帶著扎手硬棘的小斑海鯰並不受到大多數釣友的青睞,往往被釣上後就隨即被丟回去,甚至被棄置在岸邊,成為休閒釣魚的無辜受害者。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