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Rhinecanthus rectangulus  
發音 
Rhinecanthus rectangulus斜帶吻棘魨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och & Schneider, 1801) 棲息深度 0 - 40公尺
中文名 斜帶吻棘魨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鱗魨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505 Balist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黑帶銼鱗魨 
最大體長 3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斜帶板機魨、楔尾砲彈、剝皮竹(臺東)、包仔(澎湖)、狄婆(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度洋 
同種異名 Balistapus rectangulus, Balistes echarpe, Balistes rectangulus, Rhinecanthus echarpe, Rhinecanthus rectangulatus, Rhinecanthus retangul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中國動物誌-魨形目(蘇等, 200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蘇錦祥, 李春生 編著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4129 ASIZP0055107 ASIZP0055149 ASIZP0058883 ASIZP0070043 ASIZP0070046 ASIZP0804367 ASIZP0804368 ASIZP0914367 ASIZP0914368 FRIP21322 FRIP22192 NMMSTP00066 NTUM02181 NTUM02665 NTUM02666 NTUM02667 NTUM02668 NTUM02669 NTUM02670 NTUM02671 NTUM02688 NTUM08140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100%
英文俗名 Picasso triggerfish; Patchy triggerfish; Reef triggerfish; Rectangle triggerfish; Rectangle trigerfish; Wedgetailed triggerfish; Wedge-tail triggerfish; Wedgetail triggerfish; Wedge picassofish; Humuhumu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稍延長,呈長橢圓形, 尾柄短。口端位,齒白具缺刻。眼前無深溝。頰部被鱗;鰓裂後有大型骨質鱗片。背鰭兩個,基底相接近,第一背鰭位於鰓孔上方,第I棘粗大,第II棘則細長,第III背鰭棘極短,不明顯,不露出棘基深溝。尾柄具四至五列小棘。體背部褐色,腹部白色;有一黑帶從眼睛越過鰓裂到胸鰭基部,再向後偏折變寬至肛門及臀鰭基的前半部,此黑帶上緣有金色線,金色線在體中央分叉延伸至第二背鰭基中央;眼間隔有一寬藍帶,上有三條細黑線;尾柄有三角形黑斑,前緣鑲金線。第一背鰭色深,第二背鰭、臀鰭與胸鰭白色;尾鰭深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淺礁區或,一般被發現於水深50公尺內的水域,領域性強。主要以藻類、碎屑、海膽、小型甲殼類、海綿、蠕蟲、軟體動物、卵及小魚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岸,東至馬貴斯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羅得豪島。臺灣分布於南部、小琉球、澎湖、蘭嶼及綠島等海域。 

漁業利用

通常以陷阱法、潛水或流刺網捕獲,以生鮮或醃製於市場出售,或以其可愛的模樣而常被飼養於水族館中,供人欣賞。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