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ufflamen bursa  
發音 
Sufflamen bursa頸帶鼓氣鱗魨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och & Schneider, 1801) 棲息深度 3 - 50公尺
中文名 頸帶鼓氣鱗魨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鱗魨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505 Balist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頸帶多棘鱗魨 
最大體長 2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鐮刀砲彈、鼓氣板機魨、剝皮竹(臺東)、包仔(澎湖)、狄婆(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度洋 
同種異名 Balistes bursa, Hemibalistes burs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中國動物誌-魨形目(蘇等, 200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蘇錦祥, 李春生 編著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6861 ASIZP0056862 ASIZP0056863 ASIZP0058853 ASIZP0061743 ASIZP0073067 ASIZP0800126 ASIZP0900126 FRIP21439 NMMBP02424 NMMSTP00300 NTUM02622 NTUM02623 NTUM03819 USNM00195320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Scythe triggerfish; Scimitar triggerfish; Pallid triggerfish; Sycthe triggerfish; Whiteline triggerfish; Boomerang triggerfish; Lei triggerfish; Lei trigg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稍延長,呈長橢圓形, 尾柄短。口端位,齒白具缺刻。眼前有一深溝。頰部被鱗;鰓裂後有大型骨質鱗片。尾柄鱗片具小棘列,且向前延伸至身體中央,第一背鰭下方。背鰭兩個,基底相接近,第一背鰭位於鰓孔上方,第I棘粗大,第II棘則細長,第III背鰭棘明顯;背鰭及臀鰭軟條截平;尾鰭截平。成魚體淺褐色;鰓裂附近有兩條弧狀帶,一條自眼延伸至胸基部前,一條在鰓後向下至胸鰭基部,向上不延伸至第一背鰭;口角至肛門具一條白線,此白線下方區域較上方區域淺;肛門至腹鰭尖端為褐色。第一背鰭淺褐色;第二背鰭、臀鰭與胸鰭白色;尾鰭深褐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波浪洶湧帶以下之礁區,一般被發現於水深90公尺內的水域。主要以螃蟹、軟體動物、蠕蟲、被囊動物、卵及碎屑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夏威夷、馬貴斯及杜夕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大堡礁、新加勒多尼亞及拉帕。臺灣分布於南部、東部、小琉球、蘭嶼及綠島等海域。 

漁業利用

通常以陷阱法、潛水或流刺網捕獲,以生鮮或醃製於市場出售,或以其可愛的模樣而常被飼養於水族館中,供人欣賞。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