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Ranzania laevis  
發音 
Ranzania laevis斑點長翻車魨
by: ©田吉宏、陳郁凱
命名者 (Pennant, 1776) 棲息深度 0 - 公尺
中文名 斑點長翻車魨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翻車魨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511 Mol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斑點長翻車魨 
最大體長 10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翻車魚、蜇魴、蜇魚、海蟲(澎湖)、曼波(成功)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東部、蘭嶼、綠島 
棲息環境 大洋、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英國康沃爾郡 
同種異名 Cephalus cocherani, Cephalus elongatus, Cephalus oblongus, Cephalus varius, Diodon dimidiatus, Mola planci, Orthragoriscus battarae, Orthragoriscus oblongus, Orthragoriscus solaris, Orthragoriscus truncatus, Orthragus oblongus, Ostracion boops, Ostracion laevis ...共18筆..  
參考文獻 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Pennant, T. 1776 John E. Fitch 1969 Robison, B.H. 1975 Leis, J.M. 1977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FRIP21575 FRIP21646 NMNSF01516  
英文俗名 Slender mola; Slender sunfish; Oblong sunfish; Truncated sunfish; Trunkfish; Dwarf sun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高而側扁,呈長橢圓形,無尾柄。頭高而側扁。眼小,上側位,眼間隔突起。吻圓鈍。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喙狀齒板,無中央縫。鰓孔小,位於胸鰭基底前方。體和鰭均粗糙,具棘狀或粒狀突起;無側線。背鰭高大呈鐮刀形;臀鰭與背鰭同形且相對;背鰭與臀鰭鰭條向後延伸至體末端相連而形成一截形假尾鰭(pseudo- caudal fin)或稱舵鰭(clavus);無腹鰭;胸鰭較長,尖形,胸鰭基部斜行;尾鰭消失。體背側灰褐色,腹側銀灰色;頭部約具6條暗色弧線;體側前部約3-4條暗色點狀斜帶;體背側亦具多條大小不一之暗色點狀帶;體側後端灰黑色,上有多條大小不一之白色帶。各鰭灰褐色。

棲所生態

大洋性表層魚類,棲息於較外海水域。通常獨游或集聚成群。行動遲緩,常側臥於水面而隨波逐流,或正常游泳於表水面,露出背鰭。主要以浮游甲殼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全世界各熱帶及溫帶暖水域海域。臺灣東部海域有產。 

漁業利用

主要漁法為定置網,全年皆產,無明顯盛漁期,東部偶而可見。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