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
||||||||
命名者 | (Günther, 1874) | 棲息深度 | 50 - 100公尺 | |||||||
中文名 | 七帶短角單棘魨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單棘魨科 ![]() |
經濟性 | 是 | |||||||
科號科名 | F506 Monacanth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中國大陸名 | 綠鰭馬面魨 | |||||
最大體長 | 23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剝皮魚 |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西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北部、東北部
![]() |
|||||||
棲息環境 | 砂泥底、近海沿岸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Monacanthus septentrionalis, Navodon septentrionalis ![]() |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中國動物誌-魨形目(蘇等, 2002)
![]() ![]() ![]()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 ![]() |
|||||||||
英文俗名 | Leatherjacket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延長而較高,側扁,呈長橢圓形。體長為體高之2.6-2.9倍;第二背鰭起點至臀鰭起點的距離之2.0-2.5倍。口小,端位。鰓裂位於眼後半部下方,大部分在口裂線之上。體鱗小,菱形,其上散佈約十多根小細棘;恥骨末端具兩對不可活動之特化鱗,收縮時不達肛門;腹鰭膜不發達。 第I背鰭棘較細,位於眼後半部上方;背鰭與臀鰭前鰭條遠長於後鰭條,最長背鰭鰭條約為體長之0.12-0.15倍。體淡青灰色,體側有些褐色斑塊。背棘鰭膜黃色,各鰭鰭條均為藍綠色;胸鰭、尾鰭鰭膜白色。 |
|||||||||
棲所生態 | 近海砂泥底層魚類,喜群集生活,季節洄游性較明顯。以底棲生物為食。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南非、南中國海、東中國海、黃海及日本。臺灣北部及東北部海域均有分布。 |
|||||||||
漁業利用 | 中小型魚類,通常以底拖或一支釣捕獲,肉質佳,適宜煮湯食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