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黃世彬 |
||||||||
命名者 | (Marion de Procé, 1822) | 棲息深度 | 1 - 17公尺 | |||||||
中文名 | 菲律賓叉鼻魨 | 有毒魚類 | 是 | |||||||
科中文名 | 四齒魨科 ![]() |
經濟性 | 否 | |||||||
科號科名 | F509 Tetraodontidae | 食用魚類 | 否 | 中國大陸名 | 菲律賓叉鼻魨 | |||||
最大體長 | 31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黑線氣規、條紋河魨、規仔、刺規(臺東) | |||||
世界分布 | 西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西部、南部、東沙
![]() ![]() |
|||||||
棲息環境 |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潟湖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Arothron manillensis, Dilobomycter longicauda, Dilobomycter longicaudus, Dilobomyctère longicauda, Holacanthus pilosus, Holocanthus pilosus, Tetrodon manilensis, Tetrodon virgatus ![]() |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周及高,2011)
![]()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 ![]() ![]() ![]() ![]() ![]() ![]() |
|||||||||
英文俗名 | Striped puffer; Narrow-lined puffer; Narrowlined toadfish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長橢圓形,體頭部粗圓,尾柄側扁。體側下緣無縱行皮褶。口小,端位;上下頜各有2個喙狀大牙板。吻短,圓鈍。眼中大,側上位。無鼻孔,兩側各具一個叉狀鼻突起。體背及腹面,除眼周圍與尾柄後部外,全佈滿小棘。鰓膜黑色。背鰭尖,位於體後部,具軟條19;臀鰭與其同形,具軟條9;無腹鰭;胸鰭寬短,後緣呈圓弧形;尾鰭寬大,呈圓弧形。背部灰褐色,腹部白色;體側各有約8-20條黑色水平縱細紋;上唇邊緣白色;鰓孔與背鰭基部黑色;各鰭淺褐色或黃灰色;尾鰭緣較黑。 |
|||||||||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具隱密性的礁區平臺、潟湖、紅樹林區、海藻床區及河口域。主要以藻類、碎屑及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西起印尼、菲律賓,東至薩摩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及東加。臺灣主要分布於南部及西部海域。 |
|||||||||
漁業利用 | 漁業經濟不明,但同屬魚類多有毒性,因此具有風險而不應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