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helonodon patoca  
發音 
Chelonodon patoca凹鼻魨
by: 李柏鋒
命名者 (Hamilton, 1822) 棲息深度 20 - 200公尺
中文名 凹鼻魨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四齒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509 Tetraodon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凹鼻魨 
最大體長 33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沖繩河魨、氣規、規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河口、淡水、
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印度恒河河口 
同種異名 Arothron kappa, Cheilichthys kappa, Chelondon patoca, Chelonodon kappa, Chelonodon potoca, Leiodon patoca, Tetraodon kappa, Tetraodon patoca, Tetrodon dissutidens, Tetrodon patoc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周及高,201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5292 ASIZP0060479 ASIZP0064670 ASIZP0064825 ASIZP0070384 ASIZP0071547 ASIZP0072808 ASIZP0800224 ASIZP0800258 ASIZP0805479 ASIZP0910224 ASIZP0910258 ASIZP0915479 ASIZP0916912 FRIP00238 NMMBP02034 NMMBP02284 NMMBP02530 NMMBP02966 NMMBP04425 NMMSTP00740 NMNSF00398 NMNSF00815 NMNSF00970 NMNSF01068 NMNSF01613 NTOUP201005-249 NTOUP201005-254 NTUM02348 NTUM02349 NTUM02350 NTUM02351 ZMH20597  
典藏基因2008-03-24,Kui-Ching Hsu,CO1,100% 2011-07-15,張家豪,CO1,100% 2012-10-15,張家豪,CO1,100%
英文俗名 Pufferfish; Marbled toads; Gangetic pufferfish; Gangetic blow fish; Milkspotted puffer; Milkspotted toadfish; Milk-spotted toad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LC    
形態特徵

體亞圓筒形,稍側扁,體前部粗圓,向後漸細,尾柄長圓錐狀。鼻區不被皮膜蓋住,但具皮膜突起或呈葉狀。體腹側下緣有一弱的縱行皮褶。體背棘部小棘弱,自眼間隔延伸至背鰭基底前方;腹面小棘強,分布於眼下方至肛門前方。背鰭近似鐮刀形,位於體後部,具軟條9-10;臀鰭與其同形,具軟條8;無腹鰭;胸鰭寬短,近呈方形,後緣稍圓;尾鰭寬大,呈圓弧形。體背部及體側上半部為黃褐色,體側下半部為黃色,腹面乳白色;背側及體側散佈許多淡色橢圓形斑;眼眶間隔具黑色橫帶。各鰭灰黃色,但尾鰭後半部灰黑色。

棲所生態

暖溫水近海底層中小型魚類,有時可發現於河口域、汽水域、潟湖,甚至河川下游等潮水可到達的水域。主要以軟體動物、甲殼類、棘皮動物及魚類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南岸,東至印尼、菲律賓,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臺灣四周海域均見。 

漁業利用

肝臟及卵巢具劇毒,肌肉、皮膚、精巢亦具毒,不可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