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Takifugu oblongus  
發音 
Takifugu oblongus橫紋多紀魨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och, 1786) 棲息深度 6 - 100公尺
中文名 橫紋多紀魨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四齒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509 Tetraodon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橫紋多紀魨 
最大體長 4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橫紋河魨、氣規、規仔、紅目規、麵規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東印度群島 
同種異名 Fugu oblongus, Sphaeroides oblongus, Sphoeroides oblongus, Takyfugu oblongus, Tetraodon oblongus, Tetrodon oblongus, Torquigener oblong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中國動物誌-魨形目(蘇等, 200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蘇錦祥, 李春生 編著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3849 ASIZP0054468 ASIZP0058175 ASIZP0058179 ASIZP0060478 ASIZP0063242 ASIZP0072424 ASIZP0074493 ASIZP0074808 ASIZP0078321 ASIZP0078999 ASIZP0700325 ASIZP0805110 ASIZP0807207 ASIZP0915114 ASIZP0917207 MTP0156 NMMBP01708 NMMSTP00354 NMMSTP01551 NMNSF00478 NTOU-AE6165 NTUM02073 NTUM03717 NTUM06294  
典藏基因2011-07-20,柯慧玲,CO1,100% 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2016-01-26,Chia-Hao Chang,CO1,100%
英文俗名 Oblong blow fish; Lattice blaasop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亞圓筒形,稍側扁,體前部粗圓,向後漸細,尾柄長圓錐狀。眼眶間隔大於吻長。鼻孔小,每側2個,鼻瓣呈卵圓形突起。體腹側下緣有一縱行皮褶。體背自鼻孔後方至背鰭起點、腹面自眼前緣下方至肛門前方以及側面在鰓孔前方和胸鰭基底稍後方均被小棘。鰓孔內側淡色。背鰭近似鐮刀形,位於體後部,具軟條17-18;臀鰭與其同形且相對,具軟條14-15;無腹鰭;胸鰭寬短,近方形;尾鰭寬大,截形或近圓形。體背部為黃褐色,腹面乳白色;體背具許多白色小圓點;體側具十餘條白色鞍狀斑;縱行皮褶黃色。各鰭黃色;背、尾鰭較深。

棲所生態

熱帶及亞熱帶近海底層中小型魚類,有時可發現於河口域。肉食性,主要以軟體動物、甲殼類、棘皮動物及魚類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自南非至菲律賓,北自日本,南至澳洲。臺灣西部、北部、南部及澎湖海域有產。 

漁業利用

肝臟及卵巢具劇毒,小腸、皮膚、精巢及肌肉亦具毒,不宜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