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
||||||||
命名者 |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 棲息深度 | 5 - 30公尺 | |||||||
中文名 | 紫色多紀魨 | 有毒魚類 | 是 | |||||||
科中文名 | 四齒魨科 ![]() |
經濟性 | 是 | |||||||
科號科名 | F509 Tetraodont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中國大陸名 | 紫色多紀魨 | |||||
最大體長 | 52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正河魨、氣規、規仔 | |||||
世界分布 | 日本至東中國海 | 台灣分布 | 北部
![]() |
|||||||
棲息環境 |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Fugu vermiculare porphyreum, Fugu vermicularis porphyreus, Spheroides borealis, Tetraodon porphyreus ![]() |
|||||||||
參考文獻 | 臺灣省博物館科學年刊(楊鴻嘉,1970);Check. Vert. Taiwan, 89(于名振,1996);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中國動物誌-魨形目(蘇等, 2002)
![]() ![]() ![]() ![]() ![]() |
|||||||||
典藏標本 | ||||||||||
英文俗名 | Purple puffer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亞圓筒形,稍側扁,體前部粗圓,向後漸細,尾柄長圓錐狀。眼眶間隔大於吻長。鼻孔小,每側2個,鼻瓣呈卵圓形突起。體腹側下緣有一縱行皮褶。體背和腹面均光滑無棘。鰓孔內側淡色。背鰭近似鐮刀形,位於體後部,具軟條12-17;臀鰭與其同形且相對,具軟條11-15;無腹鰭;胸鰭寬短,近方形;尾鰭寬大,近圓形。體背部為紫褐色或黃褐色,腹面乳白色;依成長過示呈,體背具許多大小不一之淺灰或黑褐色小斑點,長成後,斑點消失;體側另具不帶灰白緣之黑色大型胸斑;背鰭基部另具黑斑塊;縱行皮褶橘黃色。背、胸和尾鰭紫黑色;臀鰭橘黃色,末端暗褐色。 |
|||||||||
棲所生態 | 西北太平洋近海底層中大型魚類。主要以軟體動物、甲殼類、棘皮動物及魚類等為食。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韓國及俄羅斯沿海至東中國海。臺灣分布於北部海域。 |
|||||||||
漁業利用 | 肝臟及卵巢具劇毒,小腸、皮膚具強毒不宜食用,肉及精巢無毒。肉質鮮美,是具商業價值之食用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