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yttopsis rosea  
發音 
Cyttopsis rosea玫瑰腹棘的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Lowe, 1843) 棲息深度 200 - 500公尺
中文名 玫瑰腹棘的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准的鯛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85 Paraze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紅腹棘海魴 
最大體長 31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玫瑰的鯛、紅的鯛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  模式種產地
北大西洋馬德拉島 
同種異名 Cyttopsis itea, Cyttopsis roseus, Cyttopsis scuutatus, Cyttus roseus, Paracyttopsis scutatus, Zen itea, Zen scutatus, Zeus rose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Lowe, R. T. 184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8532 ASIZP0059044 ASIZP0060083 ASIZP0062296 ASIZP0063235 ASIZP0063636 ASIZP0065909 ASIZP0066008 ASIZP0066027 ASIZP0700128 ASIZP0800692 ASIZP0800693 ASIZP0800694 ASIZP0901244 ASIZP0910692 ASIZP0910693 ASIZP0910694 NMMBP05089 NMMBP05090 NMNSF00790 ROM71766  
典藏基因2008-03-24,Kui-Ching Hsu,CO1,100% 2012-01-02,柯慧玲,CO1,100% 2012-01-02,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Rosy dory; Red dory; Rose dor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卵圓形,高而側扁。頭亦高而側扁。吻長而突出,呈三角形。眼大,上側位。口略大而斜裂;上頜可伸縮;齒小,兩頜具絨毛狀齒;鋤骨具齒,腭骨則無。鰓耙退化成扁平突起。體被小圓鱗,易脫落;側線明顯,弧形彎曲,伸達尾柄。背鰭鰭條部和臀鰭基部兩側各有一列弱棘狀骨板;腹面正中另具一列骨板。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間具缺刻,具硬棘VII,軟條28-30;臀鰭與背鰭軟條部相對,具硬棘I-II,軟條28-30;胸鰭小型,中側位;腹鰭發達,末端向後延伸至臀鰭起點後方;尾鰭末緣略為雙凹。體呈紅色;背鰭硬棘部具黑緣;腹鰭鰭膜黑色;餘鰭淡紅色。

棲所生態

深海底層魚類,棲息深度在200-500公尺間的大陸棚斜坡和陡坡,生態習性不詳。 

地理分布

分布於三大洋。臺灣主要分布於東北部及西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偶為底拖網捕獲,除學術研究外,一般皆以下雜魚處理,不具食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