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archarhinus altimus  
發音 
Carcharhinus altimus大鼻真鯊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Springer, 1950) 棲息深度 25 - 500公尺
中文名 大鼻真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真鯊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29 Carcharhi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大鼻真鯊 
最大體長 30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大沙、大鼻白眼鮫、高翅真鯊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東北部 
棲息環境 大洋、深海、礁區、砂泥底、
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美國佛羅里達 
同種異名 Carcharhinus albimarginatus, Carcharhinus galapagensis, Carcharhinus obscurus, Carcharhinus radamae, Carcharinus altimus, Carcharinus radamae, Eulamia altim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Springer, S. 1950 Schwartz, F.J. 1983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Anderson, R.C. etc. 1996 朱元鼎, 孟慶聞 等編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806190 ASIZP0806191 ASIZP0806192 ASIZP0916190 ASIZP0916191 ASIZP0916192 NMMBP04707  
典藏基因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英文俗名 Bignose shark; Knopp's shark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紡錘型。頭寬扁。尾基上下各具一凹窪。吻短而圓鈍。眼圓,瞬膜發達。前鼻瓣發達,具一寬三角形突出;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頜齒側扁,三角形,邊緣具細鋸齒,齒尖略外斜;下頜齒較窄而直立,邊緣具鋸齒,基底寬。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存在隆脊,第一背鰭中大,鰭高大於基底長,起點與胸鰭內角相對,後緣深凹,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稍後於臀鰭起點,後緣斜直,後角尖突;胸鰭大型,鐮刀形,後緣稍凹,外角鈍尖,內角鈍圓,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鈍尖。體背側灰色,腹側灰白;除腹鰭外鰭尖均為黑色;胸鰭內角亦為黑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溫、熱帶近海和外海中、底層水域的大型鯊類。通常巡游於大陸棚或島坡邊緣的海域,除幼鯊活動於較淺水域外,一般皆活動於80-225公尺深處。主要掠食硬骨魚,其它鯊類、魟類及烏賊等。胎生,一胎可產下3-15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70-90公分。 

地理分布

分布於全球各溫、熱帶水域。臺灣東北海域可見其蹤跡。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