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Hexanchus nakamurai  
發音 
Hexanchus nakamurai中村氏六鰓鯊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eng, 1962 棲息深度 0 - 600公尺
中文名 中村氏六鰓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六鰓鯊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32 Hexanc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長吻六鰓鯊 
最大體長 18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大眼六鰓鮫、六鰓沙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東北部 
棲息環境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臺灣基隆 
同種異名 Hexanchus griseus, Hexanchus griseus nakamurai, Hexanchus vitulus, Notidanus grise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Teng, H-T. 1962 Springer, S. etc. 1969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Last, P.R. etc. 1994 朱元鼎, 孟慶聞 等編 2001 
典藏標本 NMMBP06490  
英文俗名 Bigeye sixgill shark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頗延長,前部較粗大。頭寬扁;尾基上下方無凹窪。吻短而鈍。眼大,卵圓形,無瞬膜。鼻孔小,近於吻端。口裂寬,弧形;上下唇褶不甚發達。兩頜齒異形;上頜無正中齒,每側16個,前面2齒簡單而細尖,齒頭外斜,中間7齒,外側具1-3小齒頭,最後7齒低小圓形,幾無齒頭;下頜正中具一齒,中央齒頭尖長,側齒頭3,每側12齒,前面5齒寬扁長方形,具8-11小齒頭,後面6齒細小。噴水孔細小,位於眼後緣上方。鰓孔6個。背鰭一個,小而後位,起點與腹鰭後端上方,後緣凹入,上角鈍圓,下角延長尖突;胸鰭寬大,鐮刀狀,後緣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尾鰭狹長,尾椎軸稍翹,上葉見於尾端,下葉前部具顯著三角形突出,中、後部間具缺刻。體背側暗褐色;吻腹側及腹部淡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大陸棚或島嶼棚斜坡的近、外海底棲大型鯊類,一般棲息深度在90-600公尺附近,具日夜垂直分布,白天棲於底層,晚上至上層覓食。主要以小型硬骨魚類、甲殼類及烏賊等為食。卵胎生,一胎可產下約13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43公分。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各溫帶及熱帶之部分海域。臺灣東北部海域曾發現。 

漁業利用

偶由延繩釣、流刺網或底拖網捕獲,非重要之食用魚,一般以加工食之。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