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seudocarcharias kamoharai  
發音 
Pseudocarcharias kamoharai蒲原氏擬錐齒鯊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Matsubara, 1936) 棲息深度 0 - 590公尺
中文名 蒲原氏擬錐齒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擬錐齒鯊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18 Pseudocarchar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蒲原氏擬錐齒鯊 
最大體長 11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黑棘鮫、鱷鮫、沙魚(臺東)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西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Carcharias kamoharai, Carcharias pelagicus, Carcharias yangi, Odontaspis kamoharai, Pseudocarcharias pelagicus, Pseudocarcharias yang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Matsubara, K. 1936 Abe, T. 1973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朱元鼎, 孟慶聞 等編 2001 Andrew L. Stewart 2001 
典藏標本 FRIP22131  
英文俗名 Crocodile shark 
瀕危狀態 LR/nt IUCN 瀕危狀態:Lower Risk/near threatened  2000-06-30   
形態特徵

體呈紡錘型,細長。頭稍平扁。尾基上下方具一凹窪;尾柄具側突。吻中長而呈圓錐形。眼下,圓形,無瞬膜。前鼻瓣短而圓。口裂寬,深弧形,下頜較短,口閉時露齒;頜齒同型,錐狀,向內斜曲,齒根分叉,少數齒具小齒尖,大部分無。噴水孔小。背鰭2個,同型,第一背鰭稍大,起點於體中部,後緣斜直,上角鈍圓,下角微尖突;第二背鰭較小,起點與腹鰭後端相對,後緣斜直,上角鈍圓,下角微尖突;胸鰭寬小型,後緣微弧形,外角鈍圓,內角寬圓,鰭端伸達遠不及第一背鰭基底前部;尾鰭中長,尾椎軸稍上揚,上葉狹長,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狹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相連,尾端斜,後緣略凹入。體背側灰褐或暗褐色;腹側暗灰色。各鰭均呈暗褐色,後緣具狹白邊。

棲所生態

大洋性近底棲中小型鯊魚,白天一般棲息於外海深達300公尺以下的水域,晚上會遷移至水上層覓食,有時會出現於近海淺水區。以小型硬骨魚、烏賊及蝦類為食。卵胎生,胎兒在子宮內有同種相殘習性,一胎可產下2-4尾幼鯊,剛產下之幼鯊體長可達40公分左右。不曾有報導其會攻擊人類,但強而有力的上下頜及利齒仍值得敬畏。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臺灣東北部及東部海域有分布。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或深海延繩釣捕獲。肉質不佳,一般皆被漁民丟棄或以下雜魚處理;或有人利用其大且富含鯊烯(Squalene)的肝臟,加工成魚肝油,唯有報導食用大量鯊烯會引起中毒現毒。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