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hiloscyllium punctatum  
發音 
Chiloscyllium punctatum點紋狗鯊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Müller & Henle, 1838 棲息深度 1 - 30公尺
中文名 點紋狗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長尾鬚鯊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12 Hemiscylli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點紋斑竹鯊 
最大體長 104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狗沙、沙條、狗鮫、狗鯊(澎湖)、白狗鯊(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爪哇 
同種異名 Chiloscyllium griseum, Chiloscyllium hasselti, Chiloscyllium indicum, Chiloscyllium margaritiferum, Chiloscyllium plagiosum, Chyloscyllium punctatum, Hemiscyllium punctatum, Hemiscyllium punctaturn, Scyliorhinus russellianus, Scyllium punctatum, Squalus russellian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朱元鼎, 孟慶聞 等編 2001 Chen, W.K., P.C. Chen, K.M. Liu, etc. 2007 
典藏標本 ASIZP0057927 FRIP00241 FRIP20541  
英文俗名 Spotted catshark; Brown spotted cat shark; Brown-banded bamboo shark; Brown-spotted catshark; Brownbanded bambooshark; Brown-banded catshark; Grey carpet shark 
瀕危狀態 NT IUCN 瀕危狀態:Lower Risk/near threatened  2003-04-30   
形態特徵

體呈圓柱形或稍平扁;體側具一隆脊;頭側不具皮瓣。吻窄圓。眼橢圓形,上側位,無瞬膜。鼻孔下側位,鼻孔緣具短而尖凸之鬚;具鼻褶;具口鼻溝。噴水孔中大,約等於眼徑。鰓裂小,第四及第五鰓裂重疊,內鰓不具濾器。口裂小,腹位,近於平直。齒具中央齒尖,側邊小齒尖或有或無。背鰭2個,小而上角鈍圓,後端凹入,下角尖突,第一背鰭起點約在腹鰭基底中部後;第二背鰭起點在腹鰭與臀鰭間;胸鰭與腹鰭略小,同大或胸鰭略大;臀鰭小,起點遠於第二背鰭後角之後,基底長短於尾鰭下葉基底長,而與尾鰭下葉之起點僅以一窄凹窪分隔,其間距遠短於臀鰭基底長;尾鰭上葉略往上揚,上葉略發達,腹緣明顯;尾鰭下葉低平而延長,但前部不突出,後部具缺刻。體呈灰褐色,除幼魚外,體側不具橫紋或淡色之斑點。以前所記載之灰班狗鯊(Chiloscyllium griseum)為本種之誤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海珊瑚礁區,經常棲息於潮間帶,屬中小型底棲性鯊魚。活動緩慢,常蟄伏於礁區附近海床。離水後可存活約12小時。夜行性。以底棲之魚、蝦、蟹、貝類等為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印度、斯里蘭卡、新加坡、泰國、越南、印尼、臺灣、菲律賓、日本及澳洲北部等。臺灣分布於東部及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或沈底刺網捕獲,一般被利用加工為鯊魚醃或製成魚槳、魚丸等,大型水族館偶有展示。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