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irrhoscyllium formosanum  
發音 
Cirrhoscyllium formosanum臺灣喉鬚鯊
by: 李柏鋒
命名者 Teng, 1959 棲息深度 - 110公尺
中文名 臺灣喉鬚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斑鰭鯊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09 Parascyll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臺灣橙黃鯊 
最大體長 39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沙條 
世界分布 臺灣 [臺灣特有種]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臺灣高雄 
同種異名 Nebrius formosanum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Teng, H.T. 鄧火土 1959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朱元鼎, 孟慶聞 等編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62216 ASIZP0062217 ASIZP0066122 ASIZP0066149 ASIZP0066152 ASIZP0072831 ASIZP0080386 ASIZP0080447 ASIZP0801900 ASIZP0801901 ASIZP0801902 ASIZP0911900 ASIZP0911901 ASIZP0911902 NMMBP03238 NMMBP04197 NMMBP04198 NMMBP04284 NMNSF00794  
典藏基因2012-01-02,柯慧玲,CO1,100% 2012-01-02,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Taiwan saddled carpet shark; Taiwan saddled carpetshark 
瀕危狀態 DD IUCN 瀕危狀態:數據缺乏(DD)     
形態特徵

體細而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頭寬而平扁;頭側不具皮瓣。吻端鈍圓。眼橢圓形,上側位,無瞬膜。鼻孔下側位,鼻孔緣具短而尖凸之鬚;具鼻褶;具口鼻溝。噴水孔很小,遠小於眼徑。鰓裂小,第四及第五鰓裂重疊,內鰓不具濾器。口裂小,腹位;齒細小而尖銳,具三尖頭,多行使用。喉部具一對皮鬚。背鰭2個,小型,第一背鰭起點在腹鰭基底之後;第二背鰭起點在臀鰭基底後;胸鰭與腹鰭約略同大或稍大;臀鰭基底長,基底末端至尾鰭下葉起點之距離大於其基底長;尾鰭狹小,尾椎骨不上揚,尾長不及全長1/4,上葉低狹;下葉低平而延長,後部具缺刻。體黃褐色,具6條暗褐色橫帶,腹部淡色。本種為鄧火土博士在1959年發表於臺灣之新種。過去鑑定為C. expolitum及C. japonicum者皆為本種之誤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島嶼斜坡之近海中小型鯊魚。生態習性不甚清楚。 

地理分布

本種目前僅記錄於臺灣南部東港附近海域,應為臺灣特有種。 

漁業利用

以下雜魚處置,無相關漁業利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